本期话题:大数据报告揭示“疫情后90后观念变迁”。当“月光族”“月欠族”有了储蓄计划,当居家人群“解锁”烹饪新技能;当90后走上了抗疫第一线,学会抗压和担当。这是一段艰难、焦虑的日子,更是一场淬炼、磨砺的成长。

  5月4日是年轻人的节日。从80、90后开始,每一届年轻人都不容易——他们被寄予希望,很多时候与老一辈的标准和观念格格不入。90后,曾经被打上 “非主流”“月光族”“自私任性”等“恨铁不成钢”的标签。如今,他们逐渐步入而立之年,开始成为社会中坚力量。

  由中国社科院联合《中国青年报》、社交平台探探,发布了一份《疫情后·90后观念变迁洞察报告》。通过对大量90、95后群体的数据分析,从“生活态度、职业观念、消费理念、人生价值”等维度,描绘出一幅疫情前后90、95后群体价值观念的变迁轨迹。

  居家生活解锁烹饪新技能 健康意识变强

  疫情期间,所有人被迫减少外出,这让年轻人的日常饮食、生活作息等习惯随之改变。“解锁新厨艺”替代了“外卖厨艺”。探探数据显示,36.7%的用户把“制作美食”当成消磨时间的利器,男人更爱做饭,烹饪时间比女性多3.5%;从职业分布看,在政府、事业单位的用户的烹饪意愿更强。疫情让90后开始注意个人健康和卫生,此外,32%的用户开始注重身体锻炼,26-28岁的年轻人主观意愿更强;87.6%的用户表示要注意个人卫生,56.7%的用户表示要早睡早起,对“按时体检”的需求,男性高于女性4.2个百分点。

  90后“居家”技能上升,更重健康(版权方供图)

  “抗压指数”提高 渴望亲情、关爱家庭

  受疫情影响,很多行业出现停摆,失业率的攀升一定程度加剧了群体恐慌,但这也锻炼了90后群体的抗压能力。整体而言43.5%的90后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疫情反而激发了前进学习的动力,36%持中立态度;在校生及职场新人对企业裁员呈现出隐忧,创业者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更强。相对于居家办公, 62.9%的受访者期盼回到正常环境。

  疫情让人体会到亲情可贵。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四成以上的年轻人和家人沟通的频率有所提高,与家里联系最多的原因是“关心家人身体健康,想为家里做些事”,其次是“分享所见所闻”,选择“向家人倾诉困难”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疫情下的90后,关爱家人,不诉苦(版权方供图)

  “报复性储蓄”替代“无厘头”消费

  曾几何时,90后被贴上了“月光族”甚至“月欠族”的标签。消费理念超前,过了今天不想明天。疫情让商业体系知道了现金流的重要,同样让年轻人知道储蓄的重要。

  受疫情影响,90后的消费观呈现出“后退”趋势。不再盲目选择国际大牌,更关注特色和体验,喜欢个性小众品牌,关心性价比。探探调查数据显示,关于理财规划,78.1%的用户选择有规律储蓄,45.1%的用户倾向选择国内品牌,仅有11.1%的用户考虑买房买车。相比“报复性消费”,“报复性存钱”显然更具群体共识。而对“疫情平稳后规划”,受访者选择依次是聚餐出游、追赶工作进度和及时行乐。

  “报复性储蓄”替代“报复性消费”(版权方供图)

  疫情重塑90后价值观 “即期效应”后“向阳成长”

  抗击疫情时期,90后群体体现出足够的担当和爱国热情。调研的用户中,11.8%是抗疫一线人员,10.9%表示参与了志愿者等抗疫相关工作,“国内战役、复工复产、就业信息”成为群体共同关注的话题。“政府有效组织管理、社区基层人员服务到位及官方报道”成为年轻用户安全感的重要来源。18-20岁的95后民族自豪感表现更强烈,青年一代正在“向阳成长”。

  疫情后,90后民族自豪感空前强烈(版权方供图)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邓希泉认为:“从总体上看,疫情让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职业选择等方面在当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想干事、能吃苦、肯奋斗’有着更强烈的认同,疫情下的情绪属于重大社会事件产生的即期效应,在不同群体、领域并不完全一致,情绪会随着回归日常生活而减弱,以隐性的状态存在。但这次经历带来的影响,仍将在青年人内心深处。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