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1日消息(记者蒋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今年以来,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市场主体的冲击,多家商业银行强化“敢贷、愿贷、会贷、能贷”长效机制建设,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向实体经济让利,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作出积极贡献。

  疫情期间银行主动上门为餐饮企业纾困

  紫金湾时尚酒楼是四川绵阳一家餐饮企业,疫情发生后公司遭遇了现金流困难。正当董事长黎云松发愁的时候,银行主动找上门要给他贷款。黎云松介绍:“当时遭遇疫情,马上就面临现金流、员工工资、供应商货款一系列的问题。工行主动与我们联系,根据我们个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贷款解决方案,给了我一个300万的信用额度,这个钱拿到我们马上心里就踏实了,没有那么大压力了。”

  自身危机得到解除后,黎云松还帮助当地多家餐饮企业“组团”申请贷款,渡过难关。黎云松说:“我们身边很多的餐饮店听到这个故事以后都跑来找我,我们就跟21家餐饮协会的这些企业门店搞了大概4000万的额度,真正帮这些餐饮小企业在疫情期间渡过难关。”

  多家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大幅增长

  疫情以来,像紫金湾时尚酒楼这样的中小微企业得以迅速恢复,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62%。

  多家商业银行也都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33万户复工复产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发放贷款近5300亿元。农业银行主动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661亿元,比年初增长了46.2%。

  平安银行开发针对广大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信用类产品,解决小微客户普遍缺乏抵押物的难题。截至今年7月末,平安银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规模超过700亿元,在所有普惠小微贷款中的占比接近30%。

  长效机制建设解决客户经理的后顾之忧

  信贷投放力度加大的背后,离不开商业银行“敢贷、愿贷”长效机制建设和“会贷、能贷”能力不断提升。在10日举行的央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发布会上,平安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裁孙献军介绍,在这一过程中,平安银行创新了沙箱机制,解决了客户经理的后顾之忧。孙献军说:“第一是鼓励创新,出台了创新业务的沙箱机制,对进入沙箱的创新业务给予更高的风险容忍度,孵化期产生的损失予以单列,不与常规业务的资产质量控制指标合并,尽职免责。第二是完善小微信贷问责考核标准,在客户经理经办授信业务当中有一个明确的负面清单,对于清单以外原因而产生的不良可以尽职免责。”

  商业银行“敢贷、愿贷、会贷、能贷”,更离不开监管的推动引领。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说,为解决商业银行在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中存在的惜贷、不愿意贷、惧贷、不敢贷等问题,银保监会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的监管激励政策和引导措施。

  毛红军介绍:“一个是在资金端的差异化,通过引导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对小微企业给予优惠,解决银行基层做小微不划算的问题。二是内部考核的差异化,解决小微条线没有绩效的问题。三是针对不良高这个问题实行风险管理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上已经明确提出,普惠型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可以高于各项贷款3个百分点以内。第四是针对怕问责,实行尽职免责的差异化。”

  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小微贷款几乎翻番

  经过一年多时间,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长效机制建设初现成效。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91万亿元,与2018年初相比将近翻了一倍。

  企业贷款成本也不断降低。今年1至7月,全国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93%,比去年下降0.77个百分点;其中五家大型银行新发放此类贷款利率为4.25%,较好地体现了降成本的“头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