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60年华诞——老照片讲述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

2017-10-12 13:23:00来源:央广网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60周年特别策划:“一桥”的故事
  央广网武汉10月12日消息(记者崔彤 黄炎秋 熊峰)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即将于本月15日迎来她60岁的生日。这座矗立在滚滚江水上的新中国第一桥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而我国桥梁建设技术从最初建国时的一无所有到如今走出国门、惊艳世界,这背后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辛勤的汗水和无悔的青春。
  从一穷二白到自力更生
  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即便有苏联专家的援助,具体的施工建设、试验和实施都是我国专家慢慢摸索出来的。武汉长江大桥一共有八个桥墩,靠近武昌岸的八号墩由周一桥的父亲周璞负责设计。桥墩是桥梁的基础,而桥墩的施工形式却存在许多争议。
  
  第二排左三为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师之一周璞 /周一桥供图
  由于考虑到当时通用的“沉箱法”施工效率低、耗费时间成本大, 1955年,苏联专家组组长的西林建议摒弃“沉箱法”转而使用“管柱钻孔法”,先将每一个管桩定好位,再打桩钻孔取土,“就像把一把筷子插在岩面上。”这种方法规避了一些风险,并且也提高了施工效率。然而,在当时,“管柱钻孔法”是一种全新的建桥方式,之前没有任何人尝试过,而“沉箱法”已经有了无数成功的经验,且被桥梁界广泛认可。大桥局的总工程师汪菊潜将这个建议汇报给了当时的铁道部部长滕代远,滕代远又向周恩来总理做了汇报,最终由周总理拍板决定武汉长江大桥采用“管柱钻孔法”进行建设。
  
  毛泽东与大桥局桥梁专家亲切交谈 /中铁大桥局供图
  今年4月,即将迎来花甲之年的武汉长江大桥发布了一份特殊的“体检报告”: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24805吨钢梁、8个桥墩无一裂纹,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没发现松动,全桥无重大病害。60年来,武汉长江大桥历经了7次洪水侵袭、77次轮船撞击,至今仍然十分健康。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60年前建成通车仪式上万人空巷的场景,许多老人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曾经的一位大桥局员工吕永兴老人回忆道:“那天天气特别晴朗,典礼主会场被安排在汉阳桥头铁路桥面上,主席台上就坐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湖北省、武汉市的领导和苏联专家。” 
  “那天人山人海,桥两边插满了旗帜,文艺表演由湖北省和武汉市组织,还有很多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有舞龙、划旱船、大秧歌,那天唱得最响的一句就是‘龟山蛇山上,万杆红旗飘’。人太多了,整得整座桥都有点晃动。人一辈子能有这一天,真好!”
  
  1957 年10 月15 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吕永兴供图
  现在,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武汉市的地标建筑,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今年9月17日,数十位1957年出生、名字叫“大桥”、“建桥”、“新桥”的老人也一起登上了武汉长江大桥桥头观景平台合影留恋。
  在众多与武汉长江大桥合影的老照片中,一张雷锋同志与桥头堡的合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1958 年11 月初,18 岁的雷锋被鞍钢录用,穿着“时尚”的雷锋,微笑着站在雄伟的桥头堡下。 /中铁大桥局供图
  在从原工作地湖南长沙县团山湖农场去往鞍钢途中,雷锋与同行者杨必华特意在武汉作了停留,参观了通车刚一周年的长江大桥。据杨必华描述,“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走上武昌街头,径直朝长江大桥走去。清凉的江风吹拂着我们的面颊,辽阔的长江,雄伟的大桥,使我们目眩神驰,赞叹不已。雷锋站在江边仰望着大桥,眼里闪着激动的光亮,他忽然说了句:‘原来全是钢铁呀!’……雷锋神情庄重地指着大桥说,下层铁路桥是钢铁造的,上层公路桥也是钢铁造的,‘这需要多少钢铁呀!’”
  据雷锋的战友乔安山回忆,雷锋在他众多的照片中最爱3张,其中一张就是这张他在武汉长江大桥前的留影,这也是雷锋在武汉唯一的留影,“雷锋当时告诉我,这就是咱们建国以后修的大桥,底下跑火车,上头跑汽车,多漂亮。”
  从零起步 惊艳世界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后,周璞一家又来到南京参与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据周璞的儿子周一桥回忆,当时的父亲和他的同事十来号人就挤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那时候就靠一块绘图板,一把尺,一把算盘和一支笔,一座座大桥就这么诞生了。”
  也许是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周一桥大学毕业后也选择了为我国桥梁事业做贡献,他先后担任了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副总经理和高级顾问,为我国桥梁事业在海外的发展尽一份力。1991年,他第一次出国参与了缅甸仰光丁茵大桥的建设,之后又陆续去往孟加拉、坦桑尼亚等国参与桥梁建设。“我们中国的桥梁技术可以说是从零起步,而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和武汉长江大桥一同成长的,现在我也已经退休了,但是中国的桥梁技术已经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2016年,首届武汉国际马拉松正式举办,2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从这一宏伟的历史工程上跑过。武汉长江大桥在马拉松的撞击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座大桥历经60年的风吹雨打,仍然屹立在长江之上。60年来,武汉长江大桥见证着长江两岸的发展,见证着武汉的发展,也见证着新中国的发展。它用它脊梁似的的力量,承载着这座城市每天绽放的荣光。
    
  2017年第二届武汉国际马拉松参赛选手从武汉长江大桥上跑过 /新华社供图
  大江东去,千帆过尽,长江两岸不再是一眼望到山峦的平原,而是被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所包围,60年来,武汉长江大桥就像是一座屹立不倒的神灵,每天守护着武汉,守护着在这里生活的人们。
  
编辑: 黄炎秋

60年华诞——老照片讲述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即将迎来她60岁的生日。这座矗立在滚滚江水上的新中国第一桥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而我国桥梁建设技术从最初建国时的一无所有到如今走出国门、惊艳世界,这背后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辛勤的汗水和无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