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方式不同心愿同 祝福拜年让年味儿更浓

    中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据大河报报道:“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家家团圆会呀啊,少的给老的拜年呀啊……”《小拜年》的喜庆情景正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春节拜年,辞旧迎新之际,人们通过拜年这一特殊的交际方式,相互表达美好祝愿,增进感情,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镇邪”,这种春节特有的“二重奏”,把年味营造得格外浓郁,更添美好。

    心声

    拜年方式虽不同,祝福心愿都一样

    过年最难忘的拜年情景什么样?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拜年,给人们留下太多美好记忆。“最难忘的是大年初一早上,跑遍村子去拜年。”网友“山高人为峰”说,相互拜年热闹又喜庆。

    同样是拜年,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特色。网友“毛燕”说,在老家,大年初一专门跑着给村里的长辈拜年;信阳固始陈淋子镇的“大山”说,在老家过年时要到亲友家和邻居家祝贺新春,吃过年夜饭后,晚辈要向长辈叩岁;初一至十五是平辈人之间互道新年快乐。“贝因美冯静”来自周口,她说,老家保留的拜年风俗,依旧是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钟开始挨家敲门,给亲人邻里送祝福话,同时给菩萨上香保佑全年平安健康,走亲访友带的礼物是用纸包裹的果品……

    时至今日,很多地方的拜年方式悄然变迁,有网友说,现在过年不用给长辈磕头了,到长辈家坐一坐表达尊敬。“青松”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时兴挨家挨户拜年,现在简化了,见面时问候一声:新年好!

    回想

    当年,两毛钱压岁钱就令人兴奋

    “小时候过年最盼的是压岁钱。”有网友坦言,以前据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可以镇邪,现在人们更多的却是图个高兴热闹。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拜年和压岁钱就是幸福的“二重奏”,即便当年少到只有几毛甚至几分钱,拿到压岁钱的孩子依然乐得“屁颠儿屁颠儿”。

    压岁钱的多少也随时代发展与日俱增。有老人回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压岁钱都是五分、一毛地给,晚辈还得磕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拿到后高兴地跑去买小炮、买零食。

    读者郭女士说,小时候,大年初一一大早穿新衣起床,到堂屋跪在地上给父亲磕完头,父亲拿出崭新的两毛钱压岁钱,高兴得不得了。后来,压岁钱渐渐涨到几元,几十元,到现在的数百元,孩子们也不再磕头而改鞠躬了。

    难怪网友感慨,“现在的钱不值钱”,“压岁钱儿时是乐趣,现在是负担,是面子任务”。

    像郭女士一样,不少人都能说出自己和压岁钱有关的趣事。

    意义

    年,更是精神上的传承

    在此次“寻找年的味道”的过程中,不少读者抱怨或感慨,说现在生活好了,可总觉得过年不如小时候有味道了。

    为什么?人们的看法不一——网友“657张颍辉”觉得,年味的变淡和传统习俗的遗失有关。“冬小麦CH”说,过年要遵循的是传统,而现在娱乐活动越来越多,“仍老实待家里按习俗过年,难免觉得单调。”还有人感慨,现在的人际关系不如以前亲密……

    网友“回来”说,总在说物质丰富导致过年无趣,其实偏离了过年的本意。年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现代人很多都不懂“年”文化,所以就少了过“年”应有的喜悦。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说,“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是文化的丰盛,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需要设法把“年”从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

    看法

    与时俱进

    年味儿依然可以很浓

    或许,年味并未走远。临近春节,亿万民众不辞辛劳忙着回乡壮观大迁徙,让人感觉到,“年”深深扎根在很多人的心里。

    只是,时代在变,作为传统的民间风俗,人们迎新年的方式也在悄然变化。就拿拜年来说,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等,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现如今,拜年的习俗除沿袭以往当面拜年等方式外,还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写信拜年、贺卡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鲜花快递拜年、微博拜年、网上视频拜年等等。

    有不少读者建议,可以自己动手,以不同的方式,增添些年味出来,比如,穿新衣的同时把家里装点一番,用大红的中国结悬于玄关处,进门便觉得喜庆的气氛扑面而来,或者用丝带、铃铛、灯笼等挂在室内绿色盆栽上;或者下载一些很有年味的喜庆音乐或歌曲听。

    “年味,就是一家人相互牵挂、相守的幸福。”“过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思,在中国人心里有着浓厚的情结,尤其在人心容易浮躁的年代,过年更需要返璞归真。”网友感慨地说,年,让游子回归,让劳累放假,让心情愉快,让合家团圆,年,永远用它最朴实的方式,带给我们欢乐和祥和。(记者蔡君彦)

来源:大河报    责编:聂娟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