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 气候变化困扰下的贫瘠土地
· 专家质疑黄河兰州段打造"塞纳河"工程
· 甘肃省公安厅重树出入境管理形象
· 建城际高铁 兰白经济圈轮廓日益清晰
· 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隐忧
· 月嫂时刻表 辗转在每个月子里
· 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
· 兰州房价的暴涨与80后"裸婚"的无奈
· 黄河码头 兰州咏叹调
更多>>
热点视频
· 甘肃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场成就报告会
· 兰州一化工厂有害气体泄漏 导致数十名群众中毒
· 陇南跨市“卖菜” 举办第二届冬季露地蔬菜博览会
音频回放
· 孟永辉 张磊:兰州黄河大桥维修 市民摆渡过河
· 孟永辉 张磊:不调结构经济持续发展没有希望
· 孟永辉 张磊:人大女代表毕红珍的特殊"礼物"
· 焦健:甘肃将出台政策解决代课老师后顾之忧
· 孟永辉 焦健:我的春运 兰州火车站的铿锵玫瑰
· 孟永辉 焦健:一个铁路人的除夕
· 孟永辉 焦健:甘肃省委书记慰问地震灾区群众
· 孟永辉 张磊:甘肃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经济
精彩视界
11.jpg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甘肃滚动新闻
集中开挖“大考”谁:聚焦兰州污水全收集工程
中广网    10-04-07 08:39
    

  中广网兰州4月7日消息 毋庸讳言,如今的兰州又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是蓝色的护栏。

  大工地同时也变成了一个大考场。面对近年来市民不断诟病的“马路拉链”,此次大面积同时开挖考验着政府部门的协调力,但更重要的是考验着一个城市管理观念如何突破的问题。

  面对施工带来的通行路面压缩、噪音、扬尘等问题,施工方是否“以人为本”,真正做到了合理安排?尽可能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面对本就拥堵的兰州交通前所未有的“阵痛”,我们居住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是否具备了应有的“低碳意识”,我们每一个人为交通顽疾又在做些什么。

  既要确保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顺利实施,又要尽最大努力把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道难题的考场在哪里,又在考验着谁,是政府、施工单位、市民……

  考场之一:堵车、扬尘和噪音

  据介绍,兰州今年的城区污水“全收集”管网建设项目计划分三批实施:第一批完成39.89公里,3月5日开工建设;第二批完成44.18公里,计划5月份开工建设;第三批建设37.17公里,计划8月份开工建设。

  截至目前,第一批开工36.17公里,结转上年未开工项目14.56公里,共计新开工管网建设50.73公里。

  按照工程设计和进度要求,今年是工程建设非常集中的一年,敷设管网开挖区域线长面广,加之工程非常紧张,势必对市民出行、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和不便。兰州市市长袁占亭把这种影响和不便归集为三点:一是对交通带来较大影响;二是施工对周围居民和单位造成影响;三是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记者走访了几条城关区的主干道,见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许多道路都相继被拉开了“口子”,施工已经导致许多路口出现了较严重的交通拥堵。加之兰州特殊天气因素的影响,施工中引起的扬尘,使当地的环境污染加剧。

  面对大开挖,政府及时开出了“药方”。目前,兰州市政府正从多个方面尽力消除“大开挖”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将按照先主后次、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合理做好时间控制、区域控制和开挖时段控制,做到一期一个方案、一路一个流程。对特殊问题、特殊地段采取特殊措施,实行24小时倒班施工,能够错时避峰的错时避峰,能顶管的则采取顶管方式施工。考虑施工对交通可能带来的影响,兰州市政府要求建设管理部门、施工单位与交警部门提前衔接,合理确定开工的时间和地段,做好施工路段的交通组织。个别路段采取借道分流、硬隔离措施,视施工地段可采取即挖即埋、夜间施工或开挖路面加盖的方式,做到施工区域围挡规范整齐,警示标志齐全。“哪里开挖,哪里就开始有堵车、扬尘和噪音。”家住东岗路的张女士说:“现在,坐公交车、打的,都麻烦了很多。”“尽管我们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工程建设还是会给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兰州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樊勤生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恳请广大市民给予理解和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下一步交警部门将对兰州市中心城区交通流量大、容易发生交通拥堵的16个路口进行交通组织优化设计,通过增加路幅、开辟公交车道等方式,缓解交通拥堵。据悉,东湖宾馆等3个交叉口的方案设计已通过论证,正在筹备组织实施。

  此外,交警部门还计划逐步将城区所有红绿灯纳入智能交通指挥中心控制,以减少路口通行时间损失。另悉,市民普遍关注的在兰州市区道路开挖期间机动车按尾号限行措施的实施方案,也已上报市政府等待批复实施。

  在永昌路南口施工段,负责安定门至皋兰路口施工的永靖古典建设工程总公司第五项目部一位杨姓员工告诉记者,他们22时以后机器就不作业了,开始人工作业,这样可以减少噪音影响。

  3月24日一大早,记者在白银路施工现场看到,开挖的沟旁没有发现乱堆起来的土山,在提前施工的安定门处有两堆土正在用于回填。每隔百来米,设有一个出口,出口处打扫得干干净净。

  考场之二:城市“地下神经”

  兰州大开挖要长达8个月之久,兰州城区地下管道中的城市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等“神经”如何保证不出问题,同时考验着政府部门和施工单位的“神经”。因为一旦触碰了这些“神经”,就会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甚至可能造成城市局部区域“瘫痪”。“开挖以来,我们燃气公司实时跟踪施工路段。”兰州燃气集团党委工作部王有军说:“目前还没有出现燃气管道被挖裂的情况。”但他告诉记者,在以往道路开挖施工过程中,多次出现燃气管道被挖断的安全事故,其中2008年大砂坪北出口综合整治工程就曾连续两次挖断燃气管网,这样的事故不但威胁到了居民的生命安全,还造成上千户居民断炊,也给燃气公司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此次工程顺利进行,兰州燃气集团已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管网安全,派出专人负责施工路段管道的实时监护和跟踪工作,遇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据了解,兰州供水公司也加大了对各辖区施工路段的巡查力度,对各路段供水管道水压进行及时监测。

  在采访中,这些掌管城市“神经”的公司都提醒各标段施工单位在开挖前要与公司及时联系,保证公司了解施工进度和具体开挖路段。

  在施工过程中,如何避免触碰城市的“地下神经”呢?采访中,不少施工单位负责人表示,他们是按图施工,但有时拿到的管网敷设图中,标注出的地下管网分布情况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这就需要与各管线单位沟通联系,逐个打开井盖调查,进行前期摸排。

  兰州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兰州很多老城区的管道敷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城市建设,很多管网具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而管网资料却没有及时跟进,相关部门对地下管网分布位置和详细情况的调查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给城市建设埋下了隐患。

  有关人士表示,今年准备启动兰州地下管网普查工作,对以往资料中存在的误差和遗漏进行修正,尽量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和完整。

  考场之三:“马路拉链”

  “我宁静的生活能否早点还给我?”3月24日一大早,家住白银路的刘剑出门上班在施工护栏隔出来的过道口等了半个多小时才过到了马路对面,他说:“这次后,希望能有若干年不要开挖了。”

  今天路面刚修好,明天马上又开挖,“马路拉链”成了居民对市区道路频繁施工现象既形象又无奈的总结。刘剑反问记者,马路施工就应该是一次性进行,可是为什么频繁挖路的尴尬却常常出现呢?

  在采访中,一位大型企业的老总陈先生告诉记者,道路施工是国内外城市都有的工程,不要说在一些发达国家,就是国内沿海地区的一些发达城市一般都在道路地下建有管廊,什么水管、燃气管、电线、光缆等都能装进去。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设置一个组织协调部门,减少各项施工单位各自为政,今天你下管子,明天他铺线路,造成你挖路填好后,他再挖再填。他同时提醒有关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管并重,如果光建不管或者管理力度不够,建设的投入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近年来,有关制定办法杜绝“马路拉链”的提案在兰州市“两会”上不断出现。董小涛、吴永建、宋昌义等委员就曾建议:建立城市道路挖掘管理长效机制,制定《兰州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办法》,统一规划设计,严格审批,并规定新建、新修道路5年内不准开挖;道路开挖前有关部门应进行公示,建立听证会,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制定《兰州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办法》,以便规范管理。

  “兰州市早已经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了。”樊勤生告诉记者,为有效解决“马路拉链”的问题,市上也出台了硬性规定,这次开挖的道路5年内不允许开挖。

  5年,是长还是短?能不能更长远地规划城市设施?有人提出质疑,尤其面对如此高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状况。

  记者了解到,我国很多城市已对道路开挖进行了立法,以法律挖。

  考场之四:低碳出行

  “有条件步行上下班的能不能成为一种自觉,关键还是看我们自己的态度。”在东岗路上,一家小型通讯公司的老总黄可佳女士告诉记者,自从工程开工以来,她就暂时与心爱的“坐骑”说拜拜了。家里离单位只有三站路,她坚持每天步行上班。“这样一来,身上的毛病还少了些,”她笑着说,“步行上班还真锻炼身体。”近日,她在办公室发起了一个倡议:低碳出行。

  在采访中,像黄女士这样发起步行或坐公交车上班号召的单位负责人还有一些。但同时,他们也提到,要视自己的情况而定,以不耽误事情为原则。

  与这些企业人士一样,自工程开工以来,为最大程度地降低对交通的影响,兰州市政府市级机关领导干部已经开始带头步行上下班。“市上四大班子领导将带头步行上班。市民中凡走路一小时能到达目的地的,我们都提倡步行上班,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压力。”袁占亭曾在检查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项目时这样表示。他呼吁广大市民在市内出行尽量少开车或不开车。

  其实,有民间环保组织早就在倡导“低碳出行”。低碳出行就是在日常出行中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这是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

  “低碳出行不应仅仅当成权宜之计,我们要把它坚持下去。”在永昌路上,一位骑自行车骑了30多年的张树珍老汉说,政府应大力倡导低碳出行,并为改善低碳出行的环境和条件作出努力。如果选择低碳出行的人数和次数增加了,交通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就会大大降低。

  然而,现实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却是:自行车道被机动车侵占,公交车站、商业圈附近很难找到自行车停车场,偷车贼嚣张,这些原因都使得骑车的人越来越少。

  低碳出行,如何实现?毫无疑问,只有当绿色出行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安全、高效时,才可能让更多的人自愿选择自行车、公交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这需要城市管理观念的更新,”黄女士说,只有硬件设施配套了,管理跟上了,低碳出行才有路可行。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一些城市,“低碳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少开一天私家车”、“健康环保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等活动的倡导一直就没停过。

  对于兰州市,低碳出行不期然成为了这次道路大开挖的一个考场,这道命题若回答得好,改变得也许就不仅仅是出行问题了。(记者 牛彦君 实习生 刘婉琼)



来源:甘肃日报    责编:岳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