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在线收听
中国之声 经济之声
音乐之声 都市之声
华夏普通 华夏双语
民族之声 文艺之声
中华之声 神州之声
电子杂志 更多>>
444.jpg
第04期
本期热点:玉龙雪山 高原姑苏:丽江古城 情死之地:云衫坪
日期:2008-6
第04期
1224213452406.gif
22.gif
市政工程.gif
未命名.gif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记者观察
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隐忧
中广网    2010-03-30

  中广网兰州3月30日消息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原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冬奥会冠军杨扬等多名代表联袂提案:“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有关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工作仍需大力推进。”杨桦甚至称,如果眼下中国的这一代青少年再不加强锻炼,他们将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夫”。

  “垮掉的一代”?

  3月22日,17岁的高二学生李文博在年级组7个班举行的跳绳比赛中得了第一名。之后的几天里,李文博感觉腿经常麻木,甚至抽筋。“在卫生间蹲时间长了,起来都费劲。双腿麻得像过电一样,几乎没有知觉,一碰又针刺般疼,要坐几分钟才能缓过来!”

  28日,李文博的母亲秦宁带他去医院拍片检查:小腿胫骨骨质疏松。秦宁想不通身高1.76米、魁梧健壮的儿子会得骨质疏松。“这是中老年人常患的疾病啊!”

  一周前的跳绳比赛是李文博发病的诱因。“当时要进行3轮比赛,每轮3分钟,都在下午进行。”李文博说。“平时孩子运动时间不规律、运动量也小,大概是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才让病情加剧凸显出来了吧。”秦宁指了指桌子上堆放的补钙药物,“只能调整膳食,慢慢调养。现在的孩子,体质还真是不行啊!”

  与秦宁有相同感受的父母不在少数。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却在不断下降。

  2002年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青少年的体能素质下降、心肺功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青少年肥胖人群大幅增加。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出现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病症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患病年龄提前了10到20年。

  2008年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相比2007年略有好转,这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下滑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整体水平仍令人担忧。尤其是在肺活量、肥胖率、近视率、速度、耐力、血压调节机能等人体基本素质上,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整体水平仍悬在不合格的边缘。

  3月24日下午3时,体育课。操场上只有几个学生在打球。高二学生沈括从书本上抬起头来,透过窗子看操场上的篮球比赛。“我虽然很喜欢体育锻炼,但作业太多,锻炼时间太少。为了完成作业,只好天天坐在教室里,甚至体育课也在教室学习。”两节体育课80分钟,加上每天课间操10分钟,沈括每周运动的时间加起来不过3小时。“周末在家也不爱动,就想睡觉,即使想打球,学校又不让进,外面留给我们运动的场地太少了。”沈括说。“全国66%的青少年学生表示每天锻炼不足1小时,接近44%的青少年学生睡眠达不到规定标准。”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表示,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成为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主要因素之一。

  调查显示,有34%的小学生和19.64%的中学生表示课业负担重。其中每天作业量超过3小时的占到了中学生总数的12.48%,还有15.35%的小学生每天花两个小时才能完成作业。在睡眠调查中,有41.78%的小学生和43%的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达不到相应标准值。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的调查研究也佐证了上述观点。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因家庭教养方式过于溺爱和娇惯,我国74%的家长从来不带孩子一起运动,近7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不允许出去运动;在升学和考试压力下,我国近70%的毕业班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课外辅导,平均每人要参加3个辅导班,最多的要参加6个;将近70%的学生在上课日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当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减压方式是上网、听音乐、看电视、和同学聊天,选择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的只有约32%。

  而由此引发的一些疾病已俨然使青少年群体成为“重灾区”。根据2008年9月公布的兰州市城关区疾控中心对辖区内中小学生健康和学校卫生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视力低下、沙眼以及龋齿已成兰州青少年最常见的三种病。

  同年,兰州市对全市7447名7至18岁在校学生进行了体质健康抽查监测,从数据看:相较2004年,中小学生总体视力低下率上升了7.4%;50米短跑、男女生立定跳远、女子800米和男子1000米总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或许面临成为“垮掉的一代”的危险。

  谁动了他们的健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的体质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然而,“老年人在奋起,中年人在觉醒,青少年在沉睡”——有人戏称现在群体性体育运动的尴尬状态,却也一语中的。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低,身体得不到充分的活动,体质自然随之下降。

  “当前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不足是一个社会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因素。”兰州市教育局体艺处处长王宏伟说,“现在教育部门给学生减负,学生在学校的负担确实减轻了一些,但回到家里,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周末本来是孩子放松的好机会,一些家长还要给孩子请家教,让孩子学琴、学绘画,仅有的一点参加锻炼的时间也被挤占了。”

  一名高中体育老师说,由于学生体质差,家长怕累着孩子,还专门到学校给孩子请假不让上体育课。“开学前军训时,有的家长怕孩子吃苦受累,还特意从医院给学生开的病历证明——‘紫外线过敏’!”

  另外,现在上级部门评价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为主,中考、高考体育成绩没有决定性意义,这就使学校只追求升学率,却把体育课当成了“鸡肋”,学生、家长和老师在这方面都没有花太多的心思。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有的希望都在他(或她)身上,如果他(或她)以后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我该如何面对?在孩子身上,输不起啊!我可以满足他的任何需要,唯独不能在学业上让他有任何懈怠。我也知道,他需要运动、玩耍,但一切都可以在考上大学后去做,现在,这些都应该让位于学习。”一位家长如是说。

  望子成龙,视读书、应试、升学为唯一出路的观念在中国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不过,孩子的体质却并不像这位家长想象的那样:今天缺少的运动,明天可以补回来。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认为,人的体质发展规律有一个“时间差”,在人最需要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时代,往往无病无灾,身体看起来很好,但上年纪后,希望通过加强锻炼提高体质的时候,才发现所有的疾病都袭上身来,这都是年轻时没有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所致。

  然而,“应试教育”的体制并不是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必然因素。毛振明表示,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应试教育”体制,日本和美国就是典型,但这些国家并不存在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的问题,或者远不像中国这么严重。这和这些国家的学校、家长、社会舆论等大环境重视青少年体育运动有关。

  当前,中小学校和公共体育设施不完善,使得学校体育教育、校外健身运动的开展成了无米之炊,当前兰州市城区学校普遍场地不足,乡村学校则普遍器械不足。“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体育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起学生兴趣,但目前学校的场地限制却使这种目标难以实现。”王宏伟说,“有的学校有体育馆,但也仅对运动队训练开放,其他的学生几乎无缘进去活动。学校缺乏运动场所,而社区中适合青少年锻炼的场所也很少,能看到的只是一些供幼儿玩耍的滑梯和适合老年人锻炼的体育器械。”

  2007年中央下发的7号文件中,部署了70余项具体工作,比如配备充足的体育教师;完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等。

  毛振明认为,如果从2007年起,中小学校能够真正落实这70来项工作,我国的青少年体质应该会有改善和提高,而不是日渐下降。

  铸就体质长城

  青少年整体体质下降的现实,着实让人忧心。学生体质存在的问题看似影响的只是个体,实则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欲使国强,并非人人习武不可。但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传统文化的国家,“全民健身”的民族精神和全民拥有健康体魄的优良传统不能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终身体育的理念很重要。”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甘肃省学校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郭层城认为,应该培养青少年学生终身健身的意识,与国家正在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结合起来,让青少年和家庭对体育锻炼有充分的认识。鼓励青少年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性的体育健身锻炼。

  “时间少是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阻碍,让学生从繁重的升学压力中解脱出来,让孩子和家长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最重要的。”王宏伟说。

  另外一个亟待改善的是学校和社会上的体育运动设施。有关专家建议,在城市建设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保证学校有足够的运动场地,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解决学校器材普遍不足的现状。

  郭层城介绍说,受“竞技运动即体育”的错误认识影响,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成人化、竞技化的色彩依然十分浓厚,课程设计基本上是竞技运动的机械模仿,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兰州兰飞中学体育老师田宏说,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想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有所受益,必须根据现有学生的状况设计有特色的体育课。由于当前学生对体育课有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班教学是必要的。一方面由现有的体育老师按照自己的特长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课程给学生开设,另一方面打乱原来文化课的分班情况,按照学生的兴趣重新分班,由学生选择老师提供课程的“双选法”。

  “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发展,避免枯燥,同时也可以让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当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田宏说。“由于学生日常学习任务重,时间少,学校或社会为他们组织统一的日常体育锻炼又难以实现,如果能够定期对他们进行体质检测,明晰哪些方面比较薄弱,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锻炼项目,弥补不足,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锻炼,还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兰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苏主任说。

  从2009年起,甘肃省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按照不低于30分计入初中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这就意味着,体育课成绩的高低,也将影响初中毕业生的升学。

  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动力,从小培养他们的健身意识,增强他们的体质至关重要。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受访者要求,部分人物为化名)

来源:兰州晨报    责编:岳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