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对话名家许钦松:中国美术现代转型 广东美术堪称先锋

2017-06-20 09:39:00来源:南方网

许钦松。

 

  据南方网报道,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将于7月8日-23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将展出广东近百年来575件美术精品佳作。日前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大展学术委员会还公布了特别评选出的广东美术百年史中的21位广东美术大家名单。

  据悉,本次大展是广东省首次举办的大规模、全面总结广东美术百年历程的展览。日前,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总策划、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对本次大展的策划、评选进行全方位解读,回顾百年广东美术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展望了新世纪广东美术的前景。

  谈策划

  “其命惟新”体现

  广东美术百年使命

  南方日报:“其命惟新”是本次大展的主题,创新是不是广东美术百年的核心精神之一?

  许钦松:“其命惟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的一句话:“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认为“其命惟新”这个词体现出百年广东美术的历史担当。一百多年来,广东美术家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火热的社会生活、围绕人民大众审美需求、兼容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创新中国美术发展道路的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以及外来艺术的中国化。

  创新精神不限于岭南画派,也是所有广东美术家的共性;它也不仅体现在美术创作中,同样体现在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比方说,广东画院首开先河,先后启动成立广东青年画院及开展签约画家聘任工作,经过十余年的运作,选拔并培育出许多优秀的中青年画家,堪称全国画院系统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两项重要创新举措,在全国的画院系统中产生了标杆式的示范效应。

  南方日报:本次大展共有575件经典作品入选,1020件作品入编画册,还评选出了21位广东美术大家。这些作品和大家是如何评选产生的?

  许钦松:在筹备“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一年时间里,筹备委员会多渠道听取各方面意见,尽可能广泛地征集作品参与评选。大展组委会还专门成立了以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学术委员会,制定了《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品征集办法》,召开了三次作品的初选、二选和终选工作会议。学术委员会以学术为导向,时间为线索,经过多轮公平、公开、公正的投票程序,票选出最终参展和入编画册的作品。与此同时,我们在入选作品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推举出21位在百年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卓越成就和重大影响的广东籍大家。

  整个过程都有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尤其是21位广东美术大家的评选。他们都是来自不同画种、不同时期的已故画家。我们没有采取海选的模式,没有提供确定的名单给评委们投票,而是采取“闭卷考试”的模式:请评委们先写下他们自己心目中21位广东美术大家的名单。这些名单经汇总后,只有得票数过半数的美术家才可以入选。如果有人对结果提出异议,必须经三分之二评委同意后,方能进行修改。由此可见,这次评选的结果非常具有说服力。

  谈价值

  突出广东美术家的

  思想引领作用

  南方日报:通过这次大展的梳理,百年广东美术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应如何定位?

  许钦松:过去,不少人以为广东美术只有岭南画派。这次大展更全面地还原了百年广东美术的图景。洋画运动、新兴木刻、国画研究会等都是广东美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外,广东美术家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有筚路蓝缕之功,如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北平美术学校”的首任校长郑锦、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国立艺术学院”首任院长林风眠都是广东人。这些内容都在本次大展得到应有的体现。

  过去一百年,也是中国社会和文化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一百年。广东美术为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探索出一条发展路径。地处西风东渐的前沿阵地,广东美术家一直在探索如何吸收、转化西方文化,为己所用。此外,广东美术家对中国美术界也起到了思想引领的作用。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广东出现了一大批标杆式人物,如黄新波、李桦、古元等,参与木刻创作的广东美术家有上百人,蔚为大观。这些成就也引起了国外美术界的重视,木刻版画已成为美国教科书介绍中国近现代美术绕不开的话题。

  南方日报: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美术家如何秉承创新传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艺术探索?

  许钦松:新中国成立后,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双结合”的文艺创作成为主流。广东美术家在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题材上,做出了具有全国表率意义的重要变革与创造,成为引领那一时期艺术发展的先锋。在山水画方面,黎雄才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开启了“社会主义新山水画”的先河;水墨人物画方面,杨之光创作的《一辈子第一回》,用生动的线条准确地刻画人物,为过去人物画造型与笔墨之间的矛盾,提供了解决方案;潘鹤创作的雕塑《艰苦岁月》,将革命乐观主义的英雄气势与罗丹式的现实主义塑造手法高度结合,直到今天仍是表现“双结合”公认的优秀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老一辈艺术家完成主题创作的同时,仍然坚持进行个人风格的探索。黄新波在上世纪60、70年代,创作的《太阳从我们手中升起》《春华长艳》,以象征主义的倾向受人瞩目。胡一川的艺术实践也是时代的先行者,他1950年创作的《开镣》、1961年的《前夜》以及1974年的《挖地道》,都隐含着某种深刻的现代主义倾向。

  谈展望

  “扎根人民”内化为

  广东画家自觉行动

  南方日报:改革开放后,广东美术家的艺术创作又有哪些新的亮点?

  许钦松:改革开放后的广东画坛,可以用“生猛”一词来形容。特别是最近这两届全国美术展,广东美术家的获奖数量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在近年来的国家重点美术创作工程中,广东也有不俗的成绩。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广东画家创作的9件作品全部通过验收,反映出当代广东美术家对社会历史的深入思考。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全国文艺工作者提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求,这一精神对当今美术创作有哪些新的意义?

  许钦松:“深入生活”是广东画家显著的特色之一。岭南画家特别注重在生活中汲取创作元素。岭南画派的前辈们给学生上课时,就非常强调写生的作用,要求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人物进行创作。抗战期间,广东美术家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关山月、黎雄才等先后深入西南、西北写生,也是得益于这种精神的传承。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卷》,就是在大量积累的素材基础上完成的,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展露无遗。经过一代代画人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求,已逐渐内化为广东美术家的创作风格与自觉行动。

  南方日报:结合您的个人创作经验,谈谈百年广东美术精神对您个人的影响,以及您对未来广东美术发展的期待。

  许钦松:我过去与老一辈艺术家黄新波、关山月、黎雄才的接触中,非常真切地体会到广东美术的创新精神。黄新波老师深受美国版画家肯特的影响,但他将肯特的表现进行深度转化,再融入自己的创作,使创作手法和构思互相吻合,《太阳从我们手中升起》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种创新精神也激励我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探索。版画创作方面,我一边学习黄新波老师的方法,一边拓展原有的木刻技艺语言,采用新的材料;山水画创作方面,我采用了既不是西方的焦点透视、又不是传统的散点透视的全景式山水的视觉语言,也借鉴了版画一些固有手法。

  我认为,广东美术家既要非常深刻地理解传统,有继承传统的自觉性,也要走在创新的道路上。唯有创新才能使广东美术勇立潮头,面向未来,不断发展。

编辑: 陈越
关键词: 许钦松;广东美术;中国美术;现代转型

对话名家许钦松:中国美术现代转型 广东美术堪称先锋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将于7月8日-23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将展出广东近百年来575件美术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