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广州:“十八甫”为何没有“第一甫”

2017-09-14 10:07:00来源:广州日报

20世纪20年代,广州西堤与珠江风光。

 

20世纪20年代的上下九甫街景。

 

  据广州日报报道,海里“长”出来的商业繁华地、五六百年前“香珠犀角如山,花鸟如海”的地方、明代富丽堂皇的涉外宾馆之所在……如果我告诉你,这些动人的标签,应该贴在今日普普通通的十八甫老城区,你会不会有些惊讶?其实,如果你用心去那里走一走,就会发现,她像一个洗尽铅华的女子,透露出看尽风云变幻的淡定与贵气。

  明代商业繁华地

  原在苍茫海水下

  在南方余热未消的初秋黄昏,在十八甫一带的老城区走走,是很惬意的事。头顶浓密的绿阴,随意逛逛市井小店,尝一点小食,或者看穿汗衫的大叔在街角捉棋,心情慢慢就会变得闲适而安静。这种滋滋润润的亲切感,只有老城区能给。所以,当我焦虑烦躁的时候,就喜欢到十八甫一带的老城区走一走,古老榕树枝丫间的光影、在家门口悠闲品茶的大叔、路边小食店里的诱人香味……就是我的治愈系。

  如今的十八甫是家常而亲切的;但她在数百年前却富贵逼人。如果您还记得的话,我们以前在专栏里说过,两千年前,广州所在之处是一个巨大的海湾,今日越秀山以南的大部分陆地,当年是一片沧海茫茫。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珠江的宽度仍是今天的十倍,被称之为小海,江岸线直到今天一德路一线,十八甫的大部分地区,还是踪迹难寻。后来,随着江岸南移,这里渐渐淤积成陆,到了明代,这里渐渐繁华起来,成了明末大儒笔下“香珠犀角如山,花鸟如海,番夷辏辐,饮食之盛,歌舞之声,过于秦淮数倍”的地方。所以,把十八甫一带说成是从海里长出来的商业繁华地,真没多大错呢。

  要知道,在明代,这一带东临西濠(今人民路一线,当年即西濠之所在,承担护城河的功能),中间又有当年开凿的人工河——大观河潺潺流过;河上、濠上以及遍布各处的河涌上还有一座座古桥,名字都起得很好听:太平桥、永宁桥、大观桥、德兴桥、志喜桥、三圣桥……难怪清代有一首竹枝词,说广州“水绕重城俨画图,风流不应让姑苏”,看起来真不是什么夸张的话;而在17世纪末抵达广州的传教士马若瑟笔下,在这里“只看到大小船只穿梭往来,却不见船下的河水,仿佛它们在绿色草坪上行驶似的……远处的山丘上,树木郁郁葱,被整修得像杜勒伊利宫的花园”,所以,当年来到广州的外国人把它称作“水上威尼斯”,也是对真实情形的描述,并非阿谀之词。

  广东人讲究有水就有财,西濠与大观河当年都承担着繁华的水运功能,来来往往的船只带来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物产与商品,催生了这里鳞次栉比的店铺,以及大大小小的市场,套用一句《红楼梦》里的话,真是人烟阜盛,成了全城一等一的富贵风流之地。举个例子,位于十八甫南路的光雅里,其实原来名叫“缸瓦里”。这里原来靠近大观河码头,笨重的缸瓦就是从这里搬运上岸,入市交易的,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地名。

  到了今天,由于西濠与大观河早已湮灭,我们走在十八甫老城区的街头,几乎不太能感觉到“水城”的氛围,昔日富丽的西关大屋也早已残旧,但那种看惯风云变幻的淡定气息仍充溢着街区的每一个角落,就像一个洗去铅华的女子,仍保留着一股淡然却真实的贵气。

  (注:本文参考了《广州十八甫的原意是什么》《西关地名掌故》《水润花城 千年水城史话》等资料。)

  第一津到十八甫 临水而立相偎依

  如果你像我一样,趴在清末留下来的历史地图上打量半天,你就会发现,从西濠金字湾西侧(即今西华路东段北侧)的第一津开始,接着从第二甫、第三甫一直到十八甫,这18个小小的街区就像兄弟一样,亲热地聚在一处。具体说来,沿着西濠一路往南(站在车水马龙的城区,不太容易想象出护城河的样子,你只沿着人民路的方向想就对了),分别是第一津、第二甫一直到第八甫,然后转西至下西关,分别是上九甫、下九甫(上下九的地名即来源于此)、第十甫、十一甫;再转向东南,就是十二甫直至十六甫;再转向西南就是十七甫、十八甫;再往南就是沙面洋行区了。说实话,我这么一个外地人在街区里转的时候,就算再努力地寻找历史旧迹,也还是弄不清自己到底在哪一个甫,倒是哪里的小吃好味,我可以跟你叨叨半天。

  其实,在这一带信步游逛的时候,我也很想寻一寻大观河的故址。正是明代大观河的开凿,才使得十八甫一带的商业日渐繁华。史料上说,大观河宽20多米,长1300多米,从当时西濠上的太平桥处(今人民南路一带)起开凿,顺着地势迤逦往西,接下西关涌,再达柳波涌,出于珠江。当时的第一津到第八甫在西濠东岸;第九至十四甫在大观河北岸;十五至十八甫在大观河南岸,总之都是依河而建,与水相亲。可惜那时的房地产远不如现在发达,否则大小地产生意人必然会打出“黄金地段,亲水平台”这样的广告语;啊,不,他们应该会填几阕竹枝词,再请几个漂亮的小娘子边弹边唱,以吸引众人的目光。可惜的是,大观河早在明末就已淤塞,到今天,故址更是渺然不可寻了。

  “甫”是啥意思

  说到这儿,你发现没有,从第一津、第二甫到十八甫,偏偏多了一个第一津,缺了一个第一甫。至今,在西华路东段北街,还有一条第一津街,保留了当年的地理记忆。至今,老广州人中还留传俗语:第一津,没谱(甫),意思是不靠谱。至于为什么第一津为何不叫第一甫,有专家考证,西濠是宋代就有的护城河,第一津是西濠上的第一个渡口,历史要比相邻的第二甫久远,故而在地名的链条上断了一节,留下了“没谱”的话头。

  对了,“津”本来就是渡口的意思,北宋才子秦观在被贬南下时,曾写下一阙《踏莎行》,里边就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静心读一读,想象一下古时月夜中的西濠与古渡,真是很有诗意的一幅画面。

  “津”是渡口的意思,从第二甫到十八甫的“甫”字是什么意思呢?提起这个,学界可就众说纷纭啰。有的说,“甫”是古越语中留传下来的发音,有“村庄”的意思,十八甫就是18个村庄;有的说,“甫”是“铺”的简写,“十八甫”就是商铺遍布的意思;也有的说,明朝的时候,西关成立了18个商人自卫组织,以防备与对付盗贼,这些自卫组织统一名为“铺”,又简写为“甫”,“十八甫”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还有人说,“甫”其实是“埗”的谐音,即埗头(码头)的意思,因为广州诸“甫”的地名往往与“水脚”联系在一起,直到今天,还有“第六甫水脚”“第八甫水脚”“十四甫水脚”等地名,保留了当年水城与渡口的记忆,可见,“甫”就是“埗头”(码头)的意思。

  “甫”究竟是什么意思,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历史学家像侦探一样仔细搜寻,才能把这个问题弄得更明白。不过,十八甫古时的繁华与诗意,却鲜活地留在了史料与文人的竹枝词中。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十八甫蚬子埗附近还盖了一座豪华的涉外宾馆——怀远驿,至今,十八甫附近还有一条窄窄的老街,名叫怀远驿街,就有这么一个来头。

  走在这一条窄窄的街道上,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矗立着一座超高规格的涉外宾馆。原来,明代实施朝贡制度,外洋商船运来的异域货物,不能在民间自由买卖,只能卖给朝廷。为此,朝廷决定在广州这个通商口岸建一座涉外宾馆,安置那些没有资格北上南京朝见皇帝的外国人。这座怀远驿建得十分豪华,光富丽堂皇的高级客房就有120多间。如果你能够穿越时空,去怀远驿看看,完全有置身于一个小联合国的感觉。不过,你可要知道,修建于600年前的怀远驿,可不是广州最早的涉外宾馆。早在宋朝年间,广州已经修起了第一座涉外宾馆。这个呈现广州外贸威水的历史,我们就留到以后再讲吧。

编辑: 陈越
关键词: 广州;十八甫

广州:“十八甫”为何没有“第一甫”

海里“长”出来的商业繁华地、五六百年前“香珠犀角如山,花鸟如海”的地方、明代富丽堂皇的涉外宾馆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