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文化公园欣赏老照片。广报记者邱伟荣 摄
据大洋网报道,中国第一展从此走向世界,毛泽东曾两次前来调研……走进广州文化公园,一幅幅老照片诉说着历史。为庆祝建园65周年,园方特意展出《流金岁月——广州文化公园庆祝建园65周年老照片展览》。除了广交会前身,风兜飞机、摩天轮、旋转木马、空中小火车……您在文化公园玩过这些游乐项目吗?
多个建筑成历史建筑
“文化公园建园时的多个历史建筑还在。”文化公园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时期建造的水产馆(八馆)、水果蔬菜馆(四馆)、省际馆(六馆)、手工业馆(七馆)以及公园门楼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余热,并成为第一批挂牌的“广州市历史建筑”。
1951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两周年纪念日,在西堤(即今文化公园)举办了一个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大会,这就是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前身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会址是在昔日“西堤灾区”的废墟上建起来的。其范围包括现在的文化公园及其正门前西堤二马路南边的南方大厦、美印厂等一大片地方。抗战时期,这里曾遭日寇轰炸,及后又遭几场大火而变成了废墟。
在3000名工人,2000多位教授、专家、教师、学生、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各机关团体的积极配合下,历时4个月,建起了包括十个展览馆及一个交易服务部、一个文化俱乐部的平房建筑群,种植了路树,全面装饰一新,成为一个壮丽堂皇的展览会会场。
全场面积达11.76万平方米,共分10个馆(物资交流馆、工矿馆、日用品工业馆、手工业馆、食品馆、农业馆、水果蔬菜馆、林产馆、水产馆、省际馆)、2个部(交易服务部和文化娱乐部)和1个零售商场。共征集展品68012件。把华南出产的工业品、农产品和林产、矿产、水产等,用标本、实物、模型和图表等形式陈列出来。其中有模型568座,图片4232幅,标本实物60594件。
除12个馆部建筑外,会场内均为广场和草地。每当黄昏夜幕降临,场内4500多米各式各样的霓虹管、800支光管和250只电灯,一齐怒放,形成五彩缤纷的美丽夜景。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群众赞叹不已!会场正门由叶剑英题写“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几个大字。
毛主席两度前来视察
文化公园建于1952年,前身就是1951年10月建起的华南土特产交流大会会址,1952年改称“岭南文化宫”,1956年易名“广州文化公园”。
文化公园在文荟馆、西关苑同时举办《流金岁月——广州文化公园庆祝建园65周年老照片展览》,共展出从1951年至2002年之间的248张文化公园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包括文化公园前身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岭南文物宫,以及宣传展览、中心台演出、文体活动、书画名家挥毫等大批珍贵照片。
这批照片大部分是由已故的文化公园老职工、著名摄影家廖衍猷拍摄并整理,也有部分是原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风光摄影家林星的作品。其中以黑白照片居多,有185幅,彩色照片63幅。照片显示,毛泽东曾经在1954年3月和1956年5月,赴文化公园和公园内的广东水产馆视察。
承载几代人满满回忆
广大市民通过这批老照片,可以欣赏到红线女、罗品超等粤剧名家年轻时演出的风采,感受到关山月、黎雄才、李曲斋等书画大家挥毫创作时的才情,领略杨官璘、陈松顺等象棋大师纵横驰骋时的气概。
此外,参观者更可以通过这批真实记录了时代变迁的影像,见证文化公园举办群众演出、主题展览、民俗活动时的盛况,以及园内各标志性建筑的变化。其中文化公园中心台的变化相当引人瞩目。中心台最早是个露天平台,后来变成了状如花蕾的舞台,如今在观众席上方加了木棉花瓣状雨篷。
迎春花会、中秋灯会、羊城菊会,作为文化公园的三大传统文化盛事一直延续至今。园方还率先开办音乐茶座和大型机械游乐项目,引领公园休闲娱乐的新风潮。此外,公园的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包括讲古、棋艺、灯谜、歌会、游乐场……这些文化节目承载着几代广州人无数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