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镇仙岗村鸟瞰图。(央广网发 通讯员南宣供图)

 

央广网佛山9月10日消息(记者 夏燕 通讯员 南宣)百巷朝塘,绿树环绕,水磨砖墙,麻石板路,岭南镬耳大屋鳞次栉比,一幅秀丽的水墨画浮现眼前。

这里是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西城社区,曾因繁华的街市被誉为“小广州”,又因城镇化的发展而沉寂。近两年通过改造提升,它又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荣光。

在南海区,像西城这样的历史文化名村有很多。在2020年发布的《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名录》中,南海区共有47条村入选。两年来,通过国土空间综合治理改革创新(简称“地治改革”),古村落、传统文化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走进丹灶,有为水道串联起仙迹丹泉、三忠庙、康园等文化资源,诉说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来到环西樵山片区,渔耕粤韵、听音湖、飞鸿馆等旅游线路全线贯通,讲述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

今年是南海区获批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简称“实验区”)两周年。两年来,南海也渐渐展现出工业大区的另一面,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西樵镇听音湖。(央广网发 通讯员南宣供图)

 

再“绘”水乡古韵

南海不仅是经济重镇,还是珠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以双肩石器为代表的西樵山文化,就被考古学家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

自隋朝置县起,南海一直处于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涌现出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黄飞鸿、何香凝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南海城乡融合的独特性。如何通过活化古村落、活化传统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成了南海区地治改革中的一道重要命题。

 

岭南水乡。(央广网发 通讯员南宣供图)

 

岭南水乡,因水而成乡。城乡融合,突破口依旧在水。

“以前鱼塘有大有小,现在鱼塘形状统一了,而且鱼塘的水过滤后实现达标排放,河涌的生态环境也改善了!”西樵镇山根社区两委干部崔彦星表示,养殖鱼塘经过集中改造,鱼塘的租金增至7200元/亩,收益是改造前的3倍多。

 

佛山桑园围。(央广网发 西樵镇宣办供图)

 

作为佛山桑园围内核心养殖基地,山根社区“桑基鱼塘”的变化,只是南海区打造万亩基塘农业示范区的一个缩影。据悉,佛山桑园围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和顺德区境内,横跨了南海的九江和西樵。

目前,南海区已出台集约奖补政策,实施政府统收统管,推动农地连片集中开发,打造了5个万亩农业示范区,其中就包括西樵镇渔耕粤韵生态养殖示范区、九江镇鱼花科技创新核心区示范区。

 

俯瞰九江镇加州鲈鱼养殖基地。(央广网发 九江镇宣办供图)

 

事实上,万亩农业示范区的打造,不仅活化了生态,也活化了古村。

在万亩基塘农业示范区内,坐落着不少几百年历史的古村,以岭南水乡、桑基鱼塘为文化的七星村、儒溪村等古村,正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古建筑保护,重新焕发活力。

以“中国历史文化村”松塘村为例,经过10年的探索,从之前散、乱、杂的古村蜕变为宜居、宜游、宜业的翰林文化名村,建成翰林文化博物馆、松塘学堂体验馆,让古建筑“活化重生”,留住了“乡愁”。

一村独美不是春,百村齐美才是春。

在环西樵山片区,正在打造连片乡村振兴示范区,预计3年总投资额近80亿元,涉及山根、儒溪、岭西等10个村居,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

 

注入文化之“魂”

“基础设施建设是画骨,古村活化和生态活化是画皮肤和血肉,而文化的再活化则为乡村注入灵魂。”丹灶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把城乡融合比作画人物肖像,只有注入灵魂,才能真正画好。

 

有为水道示范片区。(央广网发 通讯员南宣供图)

 

在南海区丹灶镇,有一条全长8公里的有为水道,途经5个古村居,集聚了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忠义文化,见证了青少年时期康有为的成长,是“有为精神”的重要发源地。

“我们用‘有为精神’为丹灶注入灵魂。”丹灶镇相关负责人说,“我们通过挖掘古村的文化,了解这些村的文化根基。”

 

有为水道源于美丽的仙湖。(央广网发 通讯员南宣供图)

 

例如,仙岗社区有仙迹丹泉和“葛洪传说”,西城社区有大果三忠庙,银河社区有康园和苏村,良登村有“方阁老”方献夫,塱心村是“丝绸纺织之乡”。

立足于沿途村居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田园资源,有为水道前期投资2.3亿元提升人居环境,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有为水道正成为文农旅运营投资商的投资热点!”丹灶镇有为创展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小辉表示,目前,蟹眼仙池、仙子湖、伏水湾、龙舟掠影、田园印记等节点工程项目全面启动,大部分已经完工。

如今,乘船泛舟有为水道之上,沿途碧波荡漾,风光秀丽,时不时还有大鱼跳上船只。

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西樵山被誉为“理学名山”,拥有悠久的“书院文化”。其中,西樵四书院之一的石泉书院,更是由方献夫创立。

如何活化西樵山的“书院文化”?南海区给出的答案是:与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联手共建“西樵山书院”,从人才交流、产业对接、学术研究、高端活动等关键领域,促进南海区文商旅体创融合发展。

对于南海来说,西樵山书院的设立,在文化建设上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指出:“标志着南海进入文化的新时代。”

 

有机融合

在南海区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乡村也承载了很多独特的产业,跟城市配套的产业。而南海区打造万亩农业园区,未来以农业和古村为主,既是建设乡村振兴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的重要配套。

 

九江河畔,鹭鸟翩跹起舞。(央广网发 通讯员南宣供图)

 

以有为水道的建设为例,通过文化的再活化,将整个城市融为一体,有产业、有文化、有生态,有城市的风貌,有乡村的风采,真正达到城乡融合。

不仅如此,古村活化、生态活化、文化活化带来的,还有村民收益的提升。

“通过乡村振兴的连片开发,让乡村旅游能够成为可能,可以让古村的田园综合体收益翻倍,甚至不止翻一倍。”南海区一位镇街负责人表示。

目前,南海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均衡水平居全国同级地区前列。

 

南海梦里水乡的花月夜。(央广网发 通讯员南宣供图)

 

城乡融合过程中,乡村不只是要美丽,乡村也要有活力。在这方面,南海区还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

目前,南海区正加快补齐产业链条,大力拓展科研、加工、流通、销售、休闲等环节,培育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提升综合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