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回听节目录音

 

  央广网佛山6月15日消息(记者周羽 张胜强)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时临仲夏,岁至端午。两千多年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已成为华夏儿女的一种民族自觉。

  在广东顺德,一位95后女孩苏海明,正在用她手上的龙舟手工艺品,传承和发展着民族精神,试图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让传统文化之下的传统产业,走出一条“出圈之路”。
 
苏海明。(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从窄到宽的创业之路
  两年前,留学归来的苏海明在家人的鼓励下在顺德当地创立了品牌,以专门制作龙舟手工艺品。
  不过,这段创业之路一开始并没有被更多人所看好。
  苏海明表示,传统文化产业可能对现在的年轻人吸引力不够大,身边的同龄人更愿意进入到快速发展的行业当中去。
  创业两年,苏海明一路上碰到的磕磕绊绊,有来自精神上的,也有来自日常工作中的。
  “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挺迷茫,所以请教了一些创业的成功者,吸取了很多的经验,然后自己慢慢的去研发,去开拓。”
  2019年端午节,苏海明团队制作的第一个龙舟作品,足足晚了一个月才研发出来,“完美的错过了端午节,因为我们也是在不断的改善当中。”
 

苏海明与她制作的龙舟工艺品。(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所幸的是,尽管没有在当年的端午节上一展风头,但作品还是经过“伯乐”的介绍,放到了著名酒店里展出。“被欣赏的感觉是很好的,这样我就更加有动力了。”苏海明欣喜的说。
  两年时间,苏海明制作的龙舟艺术品尺寸从小摆件到68厘米再到1.08米、1.28米、1.68米……“现在已经变成了更复杂更丰富的龙舟工艺品体系。”
  随着产品更加多样化,销路也就更加广阔了起来,来自企业、民间的客户纷至沓来。“因为我们的产品越来越多,处于不断更新的一个状态。”
  苏海明表示,公司目前还没有在线上平台去售卖,许多新客户都是被以前的老客户介绍过来的,“我们现在是口碑营销。”
 
  龙舟背后的传承
  苏海明的家位于佛山顺德勒流镇富裕村,龙舟文化在这里已传承已久,“其实我是富裕幸福非遗龙舟的第4代传承人。”
  苏海明的祖辈以前是做大型龙舟的手工匠人,自己的父亲同样也学习到了一身的雕刻本领,在7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下,才转行另谋出路。
  “现在国家也是越来越重视非遗,我觉得我的祖辈本来就是做大龙舟的,我是想继续传承龙舟文化,才开始制作这些龙舟的艺术品。”
  尽管在两年之前,苏海明对于龙舟制作还是不甚了解,但苏海明其实早早的就与龙舟结下了缘分。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爸爸经常会参加各种各样的龙舟赛事,所以他也会拉着我到现场去感受氛围,去观察龙舟的结构,后来慢慢的就有了感觉。”
  除此以外,苏海明手上的功夫,更多的是来自爷爷。
  “我爷爷会跟我分析那些制作龙舟的工具,也会跟我去讲解,很多东西对于我来说是有点不可思议。”苏海明表示,龙舟的制作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特别是自己的作品被人认可欣赏,那种感觉真的是妙不可言。”
 
  让更多人喜欢上龙舟文化
  为了让龙舟工艺品得到更多人的喜爱,苏海明不断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我是运用了汽车行业的一个理念,不同的尺寸它是有不同的配置。”苏海明介绍,产品的不同版本,会使用不同的配件材质,有些甚至还会用到佛山的另一种非遗——香云纱。
  “这就是一个双非遗的结合,而且我们每一个龙舟的布置品款式都不一样,所以从这里买到的龙舟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尽管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苏海民还没有停下研发龙舟工艺品的步伐。
  “一开始在龙舟的神韵方面是有点不完美的,因为它的神情是我们纯手工去上色的,所以在涂色的方法上我们也加以了改进。”
  如今,苏海明制作的龙舟变得更加的有神韵,“我们也是在一些很微妙的细节上慢慢改进,包括布料的搭配,现在是越搭越好看,客户们都特别喜欢。”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佛山的端午节活动都只能暂且取消,但苏海明心里已经想好了,等到恢复正常,她会继续把她制作的龙舟介绍给更多人“认识”。
  “我们在勒流镇富裕村建设了一个富裕幸福龙舟馆,平时有很多的团体、学校,他们会过来参观或者研学,然后我们就会介绍富裕幸福龙舟的龙舟文化,去详细介绍龙舟文化有什么习俗,介绍我们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还能观看非遗的宣传片。”
  对于苏海明来说,“龙舟”已经成为她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她的目标,是让龙舟文化成为更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它不是一下子就能见到效果的,真的需要坚持到最后才能看到结果。”苏海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