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厚养薄葬的观念”
记者在广州市银河公墓、广州市火葬场采访后发现,相较于骨灰撒海,骨灰寄存、树葬等生态安葬方式更容易为市民所接受。目前,广州火化率连续18年达到100%,全市共有132家公益性骨灰楼,5家殡仪馆也均配有骨灰楼,每年有近65%的骨灰被存放在骨灰楼。而在树葬方面,由于用地饱和,广州市骨灰还林点白云山“思园”在2013年暂停骨灰还林活动,目前第二期“思园”正在建设中,但有一些经营性公墓提供树葬业务。
“比起花坛葬、草坪葬,我会倾向于树葬。”年近40岁的广州市民朱先生说,“以后孩子们看到那棵树,就会想起我。”年近八旬的广州市民吴伯则认为,安葬方式越简单越好,“要有‘厚养薄葬’的观念,生前好好赡养亲人才最重要!”
今年清明期间,在美国定居的叶女士回乡祭祖。“虽然生态安葬是一种文明绿色的方式,但最终还是要看家人和长辈的意愿。”今年30岁的叶女士说。
据统计,广州全市有超过总数一半的经营性公墓推出草坪葬、花坛葬、树葬、壁(格位)葬4种类型的绿色节地葬法,目前共安葬约2.25万具骨灰。去年,广州对采取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安葬方式的,按照每具8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其中委办人得到每具500元的补贴,经营性公墓则可获得每具300元的补贴。
“推广节地生态安葬目前还没有遇到较大阻碍,广州移风易俗、殡葬改革成效明显,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梅向阳说,相信绿色生态殡葬实现更高程度的普及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