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接力支教,雪域高原留下“中山印记”

2017-08-17 17:05:00来源:南方网

 

  “马老师,你愿意去西藏支教吗?”时隔两年,马国庆仍清楚记得支教前的一幕。那时,他正骑行在318国道上。这是他第二次骑行入藏。电话接通的那一刻,他十分兴奋——支教西藏的梦要圆了!

  和马国庆一样,陈春霞接到支教申请获批的通知时也很兴奋。“终于等到了”,从提出赴藏申请到通过审核已一年有余,但她没有丝毫犹豫地答道:“我过去,没问题。”

  自2013年以来,包括马国庆、陈春霞在内的10名中山教师先后赴藏支教。他们将中山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带到林芝,在雪域高原上为授业解惑而接力。

 

  赴藏支教,他们义无反顾

  8月15日,距离开学还有半个月,中山市华侨中学的教师马国庆却已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闲暇之余,他常想起一年前的西藏生活,“难以忘记那里的人和事。”马国庆说。

  他是中山市第三批援藏教师,2015-2016学年在林芝市墨脱县中学支教。那不是他第一次去西藏,却让他印象深刻,“有机会我还想再去。”

  有这个想法的中山老师并不少,沙溪乐群小学的郑爱贤便是一个。

  2013年,接省教育厅的安排,中山市要派出首位援藏教师。与多位具备资格的老师现场交流后,中山市教体局的工作人员问,“谁确定要去?”,47岁的郑爱贤第一个举起了手。

  郑爱贤的举动让很多同事不解,丈夫老梁也很意外,“她快50岁了,从来没单独出过远门,平时开车东南西北不分,怎么能出去?”

  “真的很想去。”郑爱贤解释,只是一个单纯的想法,出去看看,去支教。

  坦洲中学的教师陈春霞也想去支教。2016年,得知中山市招募援藏教师时,她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遗憾的是,那一年她落选了。

  “可能是我还不够优秀吧!即便不能去,也还是要好好学习,我们进步,学生才能进步。”陈春霞说。

  直到今年6月,市教体局打来电话。

  “陈老师,去年你的申请交上时已略迟,今年还有西藏支教,你有意愿去吗?”对方话音未落,陈春霞没有丝毫犹豫地答道:“有”。

  “支教就是一种情怀,一个梦想,有机会大家都会义无反顾。”陈春霞说,她很早就有支教梦和高原梦,很开心它们能一起实现。

  陈春霞对此次支教满怀期待。8月6日她便抵达广州,次日凌晨3时起床,仍差一点误机。“安检时间有点长,再迟一分钟就不能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回顾最近一周的点滴,陈春霞感到无比幸运和温暖,并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一段话自勉,“常思考: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

 

  精打细算,认真对待每一天

  西藏林芝,中山支教老师的目的地,那里平均海拔3100米,虽有西藏江南美誉,但部分地区的条件十分艰苦。

  马国庆深有感触。2015年8月16日,他抵达林芝,支教点在墨脱县。这是一个让他充满期待又感到担忧的城市。

  “那里经常发生泥石流。”2012年暑假,他和朋友骑行至拉萨,经过波密时,曾想骑行入墨脱,但一路上都有人劝阻他不要去。

  “没想到我和它还是有缘。”马国庆介绍,从林芝到墨脱,必须先经过318国道进入波密,路况正常情况下,全程需要约6小时车程;再从波密经扎墨公路到墨脱,车程又要约6小时。

  当年8月17日,他和其他4名支教老师一起出发前往墨脱,还没达到波密,就遭遇泥石流。前方道路被阻,他们折返回林芝。等了10日,再次上路,但泥石流仍陆续发生。这一次,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决定步行过去。

  背着行李箱、打开手机照明灯,4名支教老师相互鼓励着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路上步行了约10公里,穿越4条隧道,其中一条长约4公里,水深过膝,他们光脚淌水而过。最后,通过一座摇摇晃晃的简易便桥,抵达对面的接应点乘车。

  “行车6个多小时可到,我们步行了14个小时。而且,从波密出发后又遇到了泥石流,不得不又在半路等了一夜。那真的是跋山涉水去支教。”如今回忆起来,马国庆仍为大家的勇敢而自豪。

  艰苦的环境,让前来支教的老师们愈发珍惜时间。在当地的每一天,他们都精打细算,计划做得十分细致。

  “每天、每周做什么,怎么做,我们都会列出来,按照执行。”7月15日,在林芝县的教研室内,中山市第四批援藏教师黄成俊指着电脑上的工作列表向记者介绍。

  他是海洲初中的教师。在藏一年,他和中山纪念中学的教师秦希仁深入林芝市各学校听课178节,并根据听课的内容分析了林芝市的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第三批的援藏教师程祥利在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则每周上30多节课,负责3个晚修,一年听课80多节,评课40多节。

 

  不断探索,首创“互联网+支教”新模式

  2016年,广东省推出“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当年共有50名教师派往林芝,黄成俊和秦希仁名列其中。一到林芝,他们就被当地教研室留下了。

  “中山的教研工作做得很扎实,我们希望中山的教师能传授一些经验给我们。”林芝市教体局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

  一年下来,黄成俊和秦希仁不负众望。支教期间,他们经常到学校参加科组活动、教学研讨,并组织了多次主题讲座,传播高效的教学理念。他们还鼓励一线教师对教学疑问进行收集和探究、写成论文,并积极利用《林芝教育》这一平台引导广大老师投稿。

  在送教下乡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当地老师都很勤奋,也很负责,但很少知道考纲。。

  为了改变这一点,他随身携带初中语文学科考纲,引导大家研究考纲,并在林芝市2017年中考模拟题出卷会议上专题介绍。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老师们对考纲有了新的认识,为林芝市2017年中考成绩创新高打下了基础。

  “今年我们来接班,会继续前一届支教老师的工作,如推进教研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也将尽力探索更多新的做法。”进藏不过一周,中山市第五批支教老师陆兵和陈春霞的工作已步入正轨。

  据了解,早在2014年,中山教师谢万明就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用到了支教的班级上。作为中山市第二批援藏教师,他的做法在当地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后,程祥利、黄成俊等人继续推行这一模式,并得到了西藏师生的认可。

  在林芝,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一样受欢迎的还有“互联网+支教”的模式。6月13日,中山林芝开展了首次“互联网+支教”两地四校网络示范课。多部摄像机从不同角度、高清晰度拍下中山这边的课程,实时传递到3000公里外的林芝一中。

  现场看完示范课后,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称,“互联网+支教”开启了中山教育援藏工作全新进程,有利于探索和构建两地联系的新模式,是广东省在新一时期推进援藏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新尝试。

编辑: 王雪薇
关键词: 广东;中山;支教

接力支教,雪域高原留下“中山印记”

自2013年以来,包括马国庆、陈春霞在内的10名中山教师先后赴藏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