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七周年,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邳州篇

  邳州——有“运河南岸”、“运河北岸”之说

图为《古运回望图》邳州段采风资料图

  邳州,简称“邳”,徐州市下辖市,古称良城、邳国、下邳、邳县,位于苏鲁交界,东接新沂市,西连徐州市铜山区、贾汪区,南界睢宁县,北邻山东省兰陵县。1992年撤县设市。

  京杭大运河邳州段全长55公里,沿线水面宽阔、风光旖旎,历史文化古迹众多。有6000多年历史的大墩子遗址、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的刘林遗址、春秋时期的梁王城遗址以及战国时期的九女墩古墓群。1988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的古象牙,距今已有40万年,是亚洲纳玛象象牙化石之王。这里有电影《大决战》、《车轮滚滚》取景地及曲艺、舞蹈、文学、民间艺术等非物质遗产,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邳州运河文化。明朝散曲家陈铎、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是古邑邳州的骄傲。

  邳州,古称“下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早在夏商时代,这里称“邳国”(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九:“下邳县,本夏时邳国”)。秦置下邳县(公元前221年),至南北朝,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称邳州。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改邳州为邳县。1992年撤县建市,定名为邳州市。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邳州篇

  邳州市政府驻地,叫“运河镇”。因为京杭运河绕城而过,故得其名。在绵延数千里的京杭运河两岸,以“运河”命名的县城,只有邳州独一家。邳州城区的重点小学,叫“运河小学”(运小),重点中学叫“运河中学”(运中),境内唯一的一所高校,又叫“运河高等师范学校”(运师)。除此之外,在邳州还有“运东”、“运西”、“运南”等方位名称。京杭大运河纵穿南北,两岸只有东、西之分,怎么还有南、北之别呢?这是因为京杭运河流经邳州县城西侧,至三汊河,又拐头从城南向东流去,再偏向东南,流入骆马湖。所以,在邳州便有“运河南岸”、“运河北岸”之说。

  令人惊奇的是,在邳州竟然有纵、横两条大运河:一条是从境北台儿庄方向流入的京杭运河中运河段,另一条是从境西徐州方向流入的京杭运河不牢河段。这两条大运河,交汇于滩上大王庙,犹如“二龙戏珠”,流淌在邳州大地,滋润着两岸万顷良田。

  邳州境内的另一条运河,全称“京杭运河不牢河段”,为京杭运河委员会所命名。它西起微山湖蔺家坝,流经徐州、铜山,于宿羊山镇新安庄入邳,至大王庙汇入大运河,全长72公里,其中流经邳州13.5公里。这条运河不仅是江苏北煤南运的水路干线,也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东输水线路,它承担着邳州大运河水上运输大半以上的任务,对邳州水运事业的发展举足轻重。

图为《古运回望图》邳州段历史资料图

  400多年来,京杭运河给邳州带来诸多好处,特别是在水利和水运方面,促进了邳州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上运输由东运河经微山湖北上,避开了从直河口溯黄河西上至徐州的旧道,为邳州的水上运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运水滔滔,白帆点点,往来舟楫,穿梭如织,邳州的水上运输一片繁荣景象。

  邳州水道通达四方激扬古航道新活力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了多条东西走向的自然河流。春秋时期,人们开挖了多段南北走向的运河,京杭大运河即肇始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后经隋代和元代两次大规模开凿,形成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的南北黄金水道。

  航船曾经是邳州人重要的出行工具,大运河轮船的汽笛声在寂静的黑夜传得很远,深沉地召唤着旅人启程。通达四方的水道,给邳州带来财富和机遇、见识和眼界,也带来舌尖上的温情、故乡的眷恋。

  武汉作者张悦在“运河文化带 美文新邳州”征文中回忆,40多年前,她的母亲每天赶早班车到食品铺拿货,再步行到运河码头卖,无论生意如何好,母亲都会特意留块糕点,与下船的各地旅客交换宁波的元宵、上海的五香蚕豆、绍兴的年糕,给孩子当点心,“母亲的胸怀,如梦中的邳州大运河一样辽阔宽广”。

  随着公路、铁路的发展,慢节奏的水上客运已没有优势,然而成本低廉的水上货运依然兴旺。现在的邳州港已是京杭运河沿线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炭港口,苏北铁路、公路、水路连接华东地区的物流中心。这里承担着北煤南运的重要任务,经由港口中转的煤炭,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苏南、上海、浙江。

  邳州境内两条干线航道为66.5公里,拥有以邳州港为龙头的内河港口群,包含索家港、东方港、沂州港等29个大小港口,年设计吞吐量3500万吨。水运繁忙时,一列列拖船在碧水中缓慢而骄傲地前行,远远近近,水天相连,引得无数摄影家在此采风拍照。

  行驶在大运河航道,两侧时有一座座耸立的塔座,塔顶间隙有序地闪着红、绿、白光。船员介绍,这是保障航船安全行驶的航标灯,为维护它们正常运行,航道站的工作人员为每座航标建立了台账,时时监控。

  “大运河是邳州境内重要的行洪河道,沿河土地深得排涝灌溉之利,有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大运河历来为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极大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物资流通和商贸兴隆;大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对沿河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乘上游艇,荡舟运河,在这条流动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廊道上,可以充分感受它古老的气息和两岸的风土人情。”邳州作家张林薇以深情的笔致赞美家乡的大运河。

  运河沿线城市跨河最长的桥——京杭运河大桥

图为邳州段京杭运河大桥资料图

  京杭大运河邳州段,宛如玉带的运河从上游流淌过来,迷人的日月星云,倒映在河水中如诗如画。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美,在这里的是如此的千姿百态……

  从这里溯水而上,沿途可以看到四座造型各异的大桥(运河铁路桥、运河公路桥、运河高架桥、运河大桥),与千年古运河交相辉映,形成崭新的人文景观。看,前面这座气势恢弘的大桥,让人联想起“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它是运河沿线城市跨河大桥中最长的一座桥,全长2480米,是进入邳州南大门的主要通道。

图为邳州段京杭运河大桥资料图

  京杭运河大桥,该主桥长350m,主桥跨径组合为57.5+235+57.5m=350m,结构体系采用三跨自平衡中承钢管混凝土“提篮”式系杆拱桥。主拱肋为钢管混凝土平行四边形格构柱,断面高3.7m,边拱肋为平形四边形钢箱内填混凝土,拓宽后更为雄壮地傲然于河两岸;拦河堤坝上,江鸥跃身于河面嬉飞;两岸的柳堤就更具风情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结伴的游人,更多的是古城中的散步的市民;河面宽阔,野鸭飞起飞落,激起众多涟漪,最精彩的是鸳鸯,不紧不慢,一前一后地在水中游着,全然不为岸上行人惊扰,怡然自得俨然主人的样子。站在运河高架桥上远眺,河水在运河大桥和城市之间形成了宽阔的平面,如同一池天上神水倒映着云朵,镜面如洗,邳州的美尽收在这条河流的永恒记忆中。

  每年的夏季,几个朋友相约登上运河大桥。雨过天晴,红日初升,阳光下的堤坝青翠欲滴。时而雾霭泛起,仿佛薄纱缠绕在山峰之间,如梦似幻。沿着堤坝而下,只见河旁边上的板栗园开满花地在山中招摇着,清风拂面,可嗅淡淡花香。田野就更热闹了,一片又一片的五味子园青果挂满枝,青翠逼眼的。村民们三三俩俩从田间悠然归来,人勤地不懒,又是丰收的好年景。朋友告诉我,这里的山水构筑邳州立体生态宝库,惠顾勤劳的邳州人。春天里,吸引着城里城外的人到运河堤坝观光,采菜成为一道风景。野菜满堤满坡的处处可见,数不清的种类,有名字的,没名字的,赤龙牙、茼蒿、野芹菜等早已走上百姓餐桌。

  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跑竹马跑出幸福新年味

图为邳州跑竹马资料图

  跑竹马,俗称“竹马舞”、“竹马会”。表演者腰上挂着用竹蔑和纸、布扎制而成的“马”或“麒麟”,手挚其头,身穿古戏服,着彩妆,装扮成历史人物,表演出各种跑马阵势,是邳州传统的民间舞蹈。

  邳州跑竹马舞蹈的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证明,2000多年前,就有民间舞蹈艺人,创作了模拟武士骑马征战的舞蹈——跑竹马。伴随着时代的变更和经济的发展,“跑竹马”融入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代一代,生生不息,不断地传承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具邳州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20世纪50年代,邳州流行数十个“竹马会”,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竹马会被禁止演出,80年代又重新排练演出,至今延续不断。这种舞蹈,当年主要分布于大运河两岸的滩上、官湖、徐塘、八路、燕子埠、戴圩、宿羊山、邳城等乡镇。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滩上的跑竹马,在其影响下,又派生出了多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跑竹马。

图为邳州跑竹马历史资料图

  滩上跑竹马始于清代嘉庆元年(1796),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由来,一说是宋时邳人和宋兵为庆祝驱赶金兵的胜利,模仿宋兵追打金兵的场面取乐;另一说是金人为颂扬金兀术驰骋沙场的威风,模仿皇帝围猎形式而编排的娱乐舞蹈,后逐渐成为村民欢庆节日的舞蹈娱乐形式。《邳州志》中载有清嘉庆十二年(1807)竹马舞的演出情况:“春日赛会,鸣锣击鼓,作巨象、狮子、竹马蹴鞠之戏,治容妖服,游演州闾”。清代邳州贡生黄奋基著作《观乡会俚词》载“狮子、竹马欢快雄健,落子、连厢轻捷多姿,独杆轿、大头和尚、诙谐幽默,博得人人开口笑,相习成风今已久”。

  全面优化环境 打造邳州高颜值生态

图为邳州老城区鸟瞰资料图

  曾经,随着运河沿线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违章建设、乱砍乱伐、违标排放等行为时有发生。由于骆马湖盛产黄沙,运河沿岸逐渐成了黄沙交易的集散地,既影响行船交通安全,又污染水源和周边环境。

  京杭运河邳州段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节点和“江淮生态大走廊”重要节段,也是邳州市城区重要饮用水源,被邳州市划为生态红线重点保护区域。为还母亲河干净岸滩,邳州市持续开展了以京杭运河为主干线的水域生态环境大治理,对存在问题分门别类,逐一制订整改方案。

图为新时代运河邳州段资料图

  2017年以来,邳州先后开展了张楼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绿盾行动、港口专项整治、违规别墅排查等工作,以“生态空间”支撑“发展空间”、优化“生活空间”,有效保障京杭运河生态安全。2019年,邳州市水环境质量徐州第一,张楼水质自动监测站被评为徐州唯一“全国最美水站”。

  为抓好运河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运河生态的保护和修复,邳州市水务局于2010年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徐州市截污导流工程,2018年启动实施邳州市大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包含硬化堤顶道路及上堤马道、减少堤防水土流失及方便当地村民出行、清除堤防两侧垃圾、种植草皮及银杏树等,美化环境,提高沿线人民的生活质量。下一步,水务局还将以‘一站一景’为节点,打造大运河现代水利景观带,按照‘既实用又厚重’的原则,对邳州大运河沿线26座泵站实施景点化改造,将水利文化与休闲文化完美结合,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运河新风貌。

  关注惠福民生 做强水文化品牌

图为新时代运河邳州段资料图

  大运河邳州段支流众多,为强化组织引领,汇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邳州合力,邳州市于2018年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25个镇(区、街道)及市直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邳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京杭运河邳州段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科学布局,精准施策。

  为加强规划引领,正在编制的《邳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将大运河在内的城市风貌特色研究作为重要篇章之一,根据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规划》要求,梳理邳州运河特色要素,在规划上引导特色空间向运河布局,打造一条融合远古与未来、体现邳州特点的世界级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带。

  建设特色农产品片区,着力打造“一棵树的风景”“一朵花的美丽”“一头蒜的保健”等特色农业。港上、邹庄等镇在稀疏银杏林推广银杏—中药材、银杏食用菌等立体种植1.1万亩,八路、邢楼、戴庄等镇新增花卉种苗组培、高档智能温室5万平方米。

图为新时代运河邳州段资料图

  建设沿河临港产业园,完成投资1亿元建设邳州港新港,重塑大运河“黄金水道”优势,打造港口物流园区,发展港口物流,为全市电子新材料、环保化工、高端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提供便捷的水运服务。

  发展沿岸休闲文化产业,对运河滩面整体清理,统一规划,全线栽植干鲜果树,建设停车场、休闲小品、亲水平台、观光步道,打造“一泓清水,十里桃花”运河风情小镇;对沿岸土山关帝庙进行改造提升,整治疏通古圩河,打造关公文化小镇;在大运河畔利用低效的运河滩面地探索荷藕栽植和立体养殖,科学引种薰衣草300亩,打造荷花观光园和薰衣草生态示范园。

  保护大运河水生态,发展大运河旅游业,既缓解了运河开发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又绘就出一幅水环境治理与生态富民的共赢画卷。记者在采访和日常所遇中感受到,“百里水杉画卷、千年艾山佛光、万顷银杏林海”的邳州生态旅游品牌已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邳州将本着保护、传承、利用的原则,由邳州市文旅局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邳州段的丰富内涵,加快推动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的提升转变,着力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多方位深度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彰显大运河文化带邳州段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邳州篇

  大运河邳州段是整个大运河的一个小小缩影,在我们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底蕴,享受运河给我们带来的美丽景色、生活便利的同时,更要爱惜保护好她。作为今天的运河人,我们正在抓紧机遇,开拓进取,使我们的运河文化旅游不断绽放新的光彩,请和我们一起记录更多运河邳州段的精彩的故事。

  总策划 谷建华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出品

  附:

  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