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1日消息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图为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编者按:

大运河对北京城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有“北京城是漂来的”说法,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策划出版的《漂来的北京城》曾有详细的运河历史故事记载。作为沟通中国南北的交通主干,大运河向京城输送着所需的物料,可以说“没有老运河,就没有老北京”,同时,运河也孕育了沿线的众多名城古镇。今天带您走进老运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左安门”。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一(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二(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重游运河图》部分节选三(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萧太后河成就了左安门的历史繁华

左安门是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位于永定门东面。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与右安门东西对称。因为修筑外城是为了国家安定,所以永定门两侧的城门都取“安”字为名,东侧为左安门,西侧为右安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左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左安门的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与顶;面阔三间,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左安门距外城东南角楼很近。左安门外水源丰沛,土地肥沃,有大片菜田。农家在这里辛勤劳作,种植各种时令鲜菜,以供应内城民用,南城的粪车每天出入左安门内外。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左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说左安门就不能不提萧太后河。澶渊之盟后,宋辽相和,辽便在北京东郊开萧太后河,所以早在左安门建立之前,这条河便存在了。因是在萧太后时期开凿,后人自然就习称“萧太后河”了。

史上流传的“萧太后”是辽国圣宗耶律隆绪之母萧绰(953-1009),小字燕燕,是辽国著名的政治家圣宗十一岁登基,萧绰被尊为皇太后,并摄政。辽进入了历史上统治中原二百年间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传说此河以“萧太后”命名,是因她当年率军征战北宋时扎营在此,差役寻找水源,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萧太后尝后夸赞水质甘冽,便问起水名,差役报是条无名河,她遂降旨就以自己的名号命名。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左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萧太后河上游与京杭大运河相交,流经广渠门外,再经老虎洞,折向东南,在通州汇入凉水河。明清时期,这一带居民多以行船或打鱼为生,有明清笔记载云:“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京东一带地势本就低洼易涝,这条河不但加强了这一地区的漕运能力,还成为了城市的主要排水通道,而且利于农耕。

在这条河未断流之前,这一带居民多以行船或打鱼为生,后来河道淤塞才改为务农。辽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开凿的这条河为北京东南郊的发展发挥了不小作用。这条河改善了水路交通,促成这个地区商业的迅猛发展,不仅用以运输,而且利于农业生产,使河两岸农业年年丰收。但这条河最显赫的贡献无疑是促进了东垣地区的百业俱兴,为北京逐渐成为首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条河,今天的左安门地区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左安门曾是北京最冷落的城门之一

左安门其实从近代才开始衰落,清光绪以前,这一带还着实繁华,店铺也较多,首先因为左安门是通往天津、山东与河北东南一带的交通要道。过去人们出行可出朝阳门到通州坐船走运河,更便捷的则是从左安门走陆路,所以左安门一带多行色匆匆的赶路人,似商家的“源头活水”。

同时,左安门一带还多寺庙、庙市,北京城内的官员富户、文人墨客常来此游览。每逢五月十三日“单刀会”和六月二十四日关羽诞辰,左安门内十里河关帝庙就变得很热闹,在庙前搭台唱大戏,远近十里的人都会到庙里拜佛、看戏。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左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法藏寺弥陀塔,俗称“乏塔”。法藏寺是当年有名的大寺院。建于金大定年间,原名弥陀寺。明景泰年间重修,改名法藏寺,额题“敕赐法藏禅寺”,俗名也叫乏塔寺。传说是这样的:“法藏寺里的宝塔是一个老和尚从远处背来的,进左安门的时候因为塔的个头太大,过城门洞很困难,费了好大劲,宝塔将将擦着城门洞才给背进来,老和尚气喘吁吁地说:'这城门,将擦呀’。所以左安门就被叫作“将擦门”了,进城之后老和尚乏了,就把塔放到一个苇塘边,塔就被叫作“乏塔”了,庙也跟着叫“乏塔寺”了。那个放宝塔的苇塘就是后来的龙潭湖”。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左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清末,《辛丑条约》签订后,为了让天津来的火车直达正阳门,清政府不得不在左安门旁开了个城豁子,这是对北京城墙开的第一刀。从此,城墙城门稳如泰山的岁月一去不返。20世纪30年代,左安门箭楼被率先拆除,1953年,瓮城、城楼和箭楼城台也被相继拆除。直到1958年后,历史的左安门彻底的“消失”。

法藏寺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坍毁而塔独存。此塔内空可攀登,是京城周边少有的楼阁式塔之一。过去每年九月九,京城各界人士来此登塔远眺,称为“九九登高”。由于后来塔身逐渐倾斜又离铁道较近,从安全起见,于1967年被拆除。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清末,京津铁路通车后,人们出行多乘火车,走左安门陆路的远行客已经很少,加上寺庙香火也渐渐衰败,这一带萧条下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左安门已变成北京最冷落的城门之一。

重建的左安门为北京文化增光添彩

2012年,东城区重点文保项目复建左安门城楼。2015年复原之后的左安门角楼已经看不见岁月的皱纹,也闻不到战争残留下的火药味儿。角楼部分城墙悬空,刚巧位于人行道的上方,成了“悬在半空”的空中角楼。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左安门角楼的原址,在现今的护城河河道中。因为不可能填平河道来修建角楼,于是角楼的选址在原历史位置上向北平移了近11米。正是这个原因,左安门才会变成了悬在半空的“空中城楼”。

图为复建之后的左安门角楼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2017年10月,角楼历经两年,修复旧貌,并以图书馆的形式对公众开放。角楼图书馆,坐落在左安门城墙角楼之上,是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分馆。

身处古迹中,图书馆也成了“古迹”,它的面积并不算大,约1160平米,内设三层。一层体味“最北京”的风情,二层为最齐全的老北京历史文化书籍,三层为辅助文化区,可坐看古城内外的风光景色。

图为左安门角楼图书馆资料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一层的展览里有铛铛车的铃铛、救火车用的铃铛、学校用的铃铛……看着这些老物件,瞬间让人想起旧时生活的家常里短,想起那早已忘掉多年的儿时。二层则有北京地方文献图书7000册,纸质报纸30余种、期刊100余种,有着最齐全的老北京历史文化特色书籍。这些特色书籍包括北京的民居、四合院,还有各种老字号,堪称老北京民俗记录大全。其中,31卷的《明清档案》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的清代内阁大库原藏明清档案,可谓珍品,而在这里,谁都可以翻看。三层为辅助文化活动区,据说孟子74代传人拜师以及国学馆开学仪式就在这里举办,读者可在这里欣赏到护城河畔的美景,也可以坐在古老的城墙上,吹一席凉风,看城墙外的绿树与高楼,畅享阅读之乐趣。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左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虽然现在的左安门是新的建筑,但是其是在历史依据下建造而成的,并且按照原貌进行了重建修复,充分体现了北京的文化内涵。角楼的复建完成后,也与明城墙角楼、前门箭楼、永定门城楼环绕天坛,形成‘一坛居中、四楼环绕’的景观,可以让更多人对外城角楼有更直观的认知。“没有老运河,就没有老北京。”想探寻了解老运河、老北京、新故事,请您继续关注我们下期的精彩内容。

《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左安门篇鉴赏: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左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左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左安门篇鉴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编者介绍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翰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编辑:秦立玲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