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遵义11月16日消息(记者陈屹 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于今年3月正式印发,《通知》对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中国之声调研各地创新举措,推出系列报道《法治乡村建设基层行》,16日推出《七十二道弯 弯弯法治同行》。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遵义和重庆连接的交通要道。”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因处于连通遵义和重庆的G210国道线上,有七十二道回头弯坡路而得名。这里山高路险,群众曾经普遍贫困,全村400多户人家,半数参与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靠山吃山、靠路吃路”,依托山路大肆诈骗、抢夺过往车辆财物的犯罪一度在九十年代到达顶峰。站在最高处的第七十二道弯的雨雾里,大河镇政法委书记娄刚讲起当年如何治理“公路飞虎队”“劫道班”和“飞车大盗”。

  “这个地方海拔落差在700米到1400米之间,地势险要,每一个弯拐,过往车辆行驶非常缓慢,群众法制意识淡薄,靠山吃山,飞虎队、劫道班,犯罪率是比较高的……”娄刚告诉记者。

  57岁的村民张绍武是当年车匪路霸猖獗状态的见证者和参与人。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不懂法,乱搞、敲诈。一辆旅游车,是南充的,到广州。上坡打滑,上不去,游客下来解手,喊他给钱。游客肯定不给钱,打架,有十多个村民。我们这边的人多,打得有点严重,没有处理。那个时候是太乱,不懂法。”

  村民犯罪率高,靠“路”发不了财,却严重阻碍了村子的发展。娄刚说,是法治乡村治理彻底改变了七二村。他说:“在2006年过后,村支两委就进行大走访,召开党员会、群众会,征求群众诉求诉愿,对当前的一些社会矛盾进行搜集、分析。要更好地发展,要通过法治来保驾护航,通过法治的思维来改变群众的观念。”

  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出让“路路和谐共生、弯弯法治同行”的全面打造。如今,村里有了民主法治陈列室,七十二道弯成为融法治宣传教育为一体的“法治景观大道”。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观念深入人心,七二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成为全国示范的“法治乡村”旅游扶贫样本。

  张绍武的农家乐收入可观,他说:“每个月都要开院坝会法律学习,民风淳朴了,不吵架、打架了,收获了很多。有什么事情都主动找组织调解,现在不一样了。”

  山还是那座山,弯还是那道弯,源于法治乡村建设,七二村全村开办了55家乡村旅馆,55%以上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大河镇司法所所长、七二村党支部副支书张艳说:“七二村已经撕掉了贫困、落后、犯罪的标签,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法治村和富裕村。至今,全村多年实现零违法、零犯罪、零事故、零上访和无毒、无黄、无赌、无邪的‘四零四无’的目标。”

  以法治强保障,以自治为根本,以德治扬正气。七二村的变化,正是贵州各地基层推动法治乡村建设的缩影。目前,贵州省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社区85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社区792个。桐梓县司法局副局长赵行河说:“我们在法治乡村治理过程中,每一年我们开展3000多次院坝会、群众会,重点是在我们乡村、社区培养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带动村民群众学法。开展法治乡村示范点创建过程中,每个创建点,开展阵地建设,通过图文并茂的法治文化,让群众在潜移默化和休闲娱乐中,感受法治,接受法治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