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瑞金7月26日消息(记者李竟成 江晓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追寻》26日推出:《驻村解民忧,苏区换新颜》。

杨青山:我爷爷叫杨世辉,他1930年就在瑞金中央苏区参加了红军。我爷爷生了六个儿子,五个都参军入伍了。小时候爷爷经常会给我讲他过去怎么艰苦奋斗,怎么坚定信念。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7月末的赣南骄阳似火,又到了忙碌的双抢时节,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武装部副部长杨青山放心不下村里的晚稻种植,来到田边大声询问插秧进度。

瑞金市叶坪乡被誉为“共和国摇篮第一乡”,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成立,无数赣南乡亲从这里踏上了中国革命的漫漫征途。

6年前,作为红军后人的杨青山来到叶坪乡洋坊村担任驻村干部。彼时,洋坊村积累了许多问题。杨青山说:“原来2015年以前经常上访,集体上访。”

他向村民们详细介绍着村里的最新规划,打消大家的顾虑,积极向上级政府要政策,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村里要建公共花园,为了节省成本,他带头去河里摸鹅卵石,用旧改的砖块砌花坛。杨青山相信,发展经济,将心比心,一定能解村民们的心结。杨青山说:“怎么样去弘扬苏区精神,我认为一直跟老百姓在一起,想在老百姓之先,做在老百姓之前。有些东西你就带头去干,老百姓看清楚了,他就会跟着你来干。”

去年,杨青山争取到资金,要在洋坊村修一条新路,这条长7.6公里,宽6.5米的双向柏油路,涉及到群众的土地20多亩,征地的过程出乎他的意料。他说:“我没想到,半个月时间我要把地交给施工单位的时候,老百姓全都无偿奉献出来,包括有的是在福建打工,有的在广东打工,有的是在南昌,他就回来自行把祖坟迁移掉了,没向我们村里面要一分钱。”

受爷爷影响,杨青山相信红色文化的力量。苏区时期,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有17名男青年同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临行前,他们在华屋祠堂后山种下17棵松树。

导游:现在你们所看到的这些松树就是上世纪30年代,我们华屋村民参加长征的时候种下来的。当时只有43户的华屋村家家有人参加革命,其中有17人在长征中壮烈牺牲,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

2012年,杨青山被安排负责华屋村的发展,他经常白天在田间与村民谈心,晚上召集大家开会,共同探索怎么让村子走出困境。3年后,当杨青山离任时,一个崭新的华屋村出现在大家眼前。杨青山说:“我到一个地方,喜欢用红色文化来定位这个村的发展。当时我挖掘‘十七棵松’以后,首先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当时我就提出了这么一个理念,山上建银行,山下建粮仓,山上发展林下经济,养蜜蜂种油茶,山下养土鸡、种蔬菜等等。当地需要什么,适合种什么,我就带领老百姓去做什么。”

在叶坪乡工作16年,杨青山驻过16个行政村,打造了华屋的“十七棵松”,朱坊村的“中国红色健康第一村”,洋坊村的“红色信念路”……他常常刚刚带领一个村庄改变了模样,就被调往更艰苦的村子继续干事创业。

在许许多多个“杨青山”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叶坪乡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2308户8908人全部脱贫。

如今在叶坪乡,瑞金机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因为女儿嫁到了广州,住的地方紧挨白云机场,杨青山就利用看望女儿的机会实地观察学习。他说:“这个项目一立下来,我就交代村两委班子,你们马上要着手发展临空经济,飞机场边上物流怎么搞?游客来了,我们怎么搞配套,能够跟得上?可以利用空运更快地运输农产品,更快地运到哪个地方去。我想从这点做文章。”

这些年修了那么多路,建了那么多桥,但最令杨青山骄傲的,是当年在洋坊村救下的一棵老樟树。他带着村民换土施肥,让古树焕发新生。杨青山说,树的生死虽然无关政绩,但他有责任让村民远远就望得见家的方向。杨青山说:“因为这棵树你让它枯了就枯了,就没有了,但是我就给它保留一个活文化。我认为它是一种乡愁,必须要把它保护好。”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李竟成。从规划乡镇产业发展,到为村小教师宿舍安装窗帘,大到土地征占,小到邻里纠纷,基层工作纷繁复杂,怎么让乡亲们相信自己,拧成一股绳?杨青山给出的答案是:和百姓一条心,想在前,做在前。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杨青山说,爷爷身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那股劲一直激励着他。他坚信,只要和群众在一起,脚踏实地,尽心尽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