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9日消息(记者孙永 郭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追寻》19日推出:《不锈螺丝钉,精神永常青》。

辽宁抚顺雷锋学院,雷锋的名字,陪伴着这里的每一个人,乔婷娇便在其中。她是雷锋学院的一名工作人员。

在最需要雷锋精神的年代,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让雷锋重回人们的视野,也把影片的主人公乔安山,从幕后推到了台前。乔安山,《离开雷锋的日子》的主人公,正是乔婷娇的爷爷。

入伍前,乔安山和雷锋同在弓长岭矿山当工人,住同一间宿舍。之后同期入伍,在同一个班,开同一辆车。

乔安山:在部队雷锋拿我当亲弟弟一样,教我学习文化。我们都是小伙子都挺调皮的,不太爱学习,他就把木板放地下,拿锤子把钉子钉到里头。他说钉子有两个长处,钻劲和挤劲,我们学习也得像钉子一样。

和雷锋最后一次出车的经历,成了乔安山心中永远的伤痛。1962年雷锋去世后,乔安山沉默了33年。

乔婷娇:离开部队之后,就一直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很多人也不知道他和雷锋是战友。但是《离开雷锋的日子》这个电影,让我爷爷隐藏这么多年的伤,要揭开给全国人民看。

但乔婷娇知道,隐姓埋名的这33年里,雷锋,一直都是乔安山这个家庭里最重要的亲人。

乔婷娇:别人认识的雷锋都是从书本上认识的,我认识的雷锋就和我亲人一样。过年过节,都会给雷锋准备一副碗筷,每年清明节的时候,爷爷都会带着我们全家去给雷锋扫墓。别人都叫雷锋叔叔,我叫雷锋爷爷,我父亲叫雷锋大爷。

离开雷锋至今,乔安山在全国各地宣讲雷锋故事4000多场次,担任160多所学校校外辅导员,捐款10多万元用于扶贫助学。有时候,乔安山做宣讲,会带上孙女乔婷娇。

在爷爷的影响下,乔婷娇有一个梦想:长大了要给更多人讲雷锋爷爷的故事。2009年,正在读大学的乔婷娇,报名应征入伍,成为了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纪念馆的一名解说员。

2015年底,乔婷娇退伍后到清华大学科研院从事行政工作;2019年,雷锋学院成立,乔婷娇回到抚顺,在雷锋学院承担对外联络工作。

乔婷娇:我这一代人,我离雷锋是最近的,我爷爷把我送到部队的时候,他在那个时候说担心自己年龄大了,怕有一天走不动了,他觉得他孙女能来接这个班,能继续去宣讲,他挺欣慰的。我才30岁,我还可以再讲半个世纪。

时代,向前飞奔。怎么让自己熟知的雷锋爷爷,在更年轻一代人那里,也变得更亲切,让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处处可为,在宣讲的过程中,乔婷娇也一直在摸索。

乔婷娇:之前就会有小朋友问我雷锋叔叔是什么星座的?我说是射手座的,他就特别感兴趣,说射手座的人都喜欢追求梦想,怪不得雷锋叔叔这么优秀。

在雷锋逝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那些缅怀雷锋的人们,不远千里来到抚顺,追寻雷锋的足迹。

在学院成立之初的一段时间内,前来学习、参观的团队络绎不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学院安静了下来。乔婷娇说,在那段时间里,学院的工作由培训转移到了疫情防控,自己与家人也投身到了志愿服务的队伍当中。

乔婷娇:抗疫期间,我会到路口做志愿者,帮助检查车辆,测量体温。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下面有一个学雷锋基金,我爷爷老两口把工资都捐出来了。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乔婷娇发现,无私地帮助别人,在不同年代的人认识里,有不同的叫法。

乔婷娇: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把自己助人为乐的行为叫学雷锋,“80后”“90后”他们更多的叫志愿服务,其实志愿服务就是雷锋精神的一个延续。

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在去年疫情最为严重的一段时间内,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到881万人,志愿服务项目超过46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9亿小时。

中国志愿服务网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实名志愿者人数已经突破了2.06亿人,服务志愿项目达572万个。

越来越多像乔婷娇这样的青年,续写着雷锋日记。在乔安山的家中,那个存放了十多年,擦得锃亮的雷锋塑像,微笑着,看着这一切。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孙永。半面墙的照片,满屋子的奖杯,乔安山家里几乎所有的布置,都跟雷锋有关。采访中,说起战友,乔安山时不时地望一眼摆在客厅一角的雷锋半身塑像,那眼神,格外亮。塑像,把雷锋的微笑,定格在22岁,而80岁的乔安山,和他的子孙们,用行动,定格着雷锋精神的年轻。在抚顺,这个雷锋曾经工作过,并永远留下来的地方,有雷锋小学,雷锋班,雷锋路,雷锋学院。在全国,还有数不清的像乔婷娇一样的年轻人,用青春续写着雷锋日记。在雷锋离开的日子里,那一颗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