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0日消息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从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座核反应堆开始发电,再到第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走出去,中国核工业发展的这60多年间,核工业人接续奋斗,推动中国核工业不断发展。

 

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图左) 总台中国之声主持人子文(图右)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在做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央广会客厅》时介绍,“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未来不管是星际航行建造太空空间站,还是开发海洋资源建造海底空间站,都离不开核能。三代核电技术如何从“万国牌”中突围?核能如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万国牌”中杀出的“华龙一号”是一条什么龙?

  3月1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火力全开”,满功率运行发电,当天发电2700多万度。以每个家庭每天用电10度计算,可以点亮270万家的灯火。

福建福清核电基地

  “华龙一号”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被称为“万国牌”中杀出来的“国之重器”。顾军介绍,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华龙一号”是中国核工业60多年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体现。他说,“‘华龙一号’绝对不是一个‘万国牌’拼凑起来的,它完全是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积累。”他表示,中国核电的起步发展建立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从零起步,充分学习借鉴国际核电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中国核电发展自主化、国产化的创新性成果“华龙一号”,进入了世界核电第一方阵。

 

  目前“华龙一号”已经在国内展开批量化生产。与此同时,“华龙一号”也成为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走向世界。顾军介绍,目前,中核集团已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经贸联系,与他们商谈核电及铀资源、核燃料、核技术应用等核工业全产业链合作。“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既是国家的倡议,也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必然。中核集团通过这二三十年的努力,实现了7台机组走出去。”

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基地

  核能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顾军表示,核能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他说:“核能是低碳的,它综合的碳排量跟水电、风能在一个水平。核能同时作为一个基础性能源,对于保证电网的安全、保证电网的稳定发电有重要作用。”顾军表示,要发挥我国核科技工业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核电加快发展,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战略支撑。

  2020年12月,我国自主研制的核聚变关键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我国核聚变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普通民众什么时候能用上核聚变技术发出来的电?顾军表示,全球科学家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努力。他说:“聚变的原理就是太阳发热的原理。但是聚变要有控制的方式,这个过程还相当难。聚变的温度要求都在上亿度,不可能在一个简单的容器里面,要通过磁约束或者其他约束方式让这个装置悬空在空间里面。”他表示,进行聚变反应之后,要把热量通过合适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引导出来,“这个过程应该说全球科学家都在加大力度进行研究,按照本世纪中叶能够实现发电的目标,大家都在推进。”

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建成并首次放电

  最近,日本福岛附近海域发生7级以上地震,人们再次关注到了福岛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中国如何确保核能的安全开发和利用?顾军表示:“在中国,我们采用的技术标准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这个先进不是我们自己说的,是有国际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也是认可的。”事实上,“十三五”期间,中国核电的运行水平一直处于全球一流水平。2020年,中核集团有15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达到满分100分,并列世界第一。

  星际航行?海底空间站?科幻大片里的场景靠核能也许能实现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顾军表示,未来,不管是星际航行建造太空空间站,还是开发海洋资源建造海底空间站,都离不开核能。他说:“星际航行要走到太阳系的边缘,没有核动力,靠常规动力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跟航天也开展了相应技术(合作),比如空间堆技术,这一技术可能在‘十四五’期间能够完全落地。”此外,海洋资源的利用也是未来一个重要的领域。顾军表示,正在推进研究海洋空间站,“到2035年应该有一个雏形,到本世纪中叶,这些领域应该说都已经能够实现。那时候大家可以在海底长时间居留,核动力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撑。将来更远一点的空间站,可能就是核动力的了。它能够维持更长时间,也能上下穿梭。利用核能,它能像飞机一样起降。”

 

  记者:谭朕 周尧

  制作:杨立威 刘元元

  摄影:陈逸哲

  中核集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