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记者柴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金融如何发挥它实体经济血脉的作用?金融业自身又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推行改革,以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中国之声系列“权威访谈”,28日专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
  金融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如何去理解它在“新发展格局”构筑过程中的作用与使命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金融改革肩负引导经济转型的重任。李扬说:“发展格局的转型实际上就是资源配置格局的转型。要理解这个发展格局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资源的重新配置。资源配置需要金融的流动来承载,金融界有一句话,在传统体制下叫做‘钱跟物走’,市场经济刚好倒过来,是‘物跟钱走’,说的就是金融作为资源配置承载物的作用。我们把钱配置在哪里,资源、人力就会跟着配置到那儿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家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四十年的经历,凸显了金融在发展格局转型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这就是说,金融不仅要继续完成原先设定的那些改革任务,同时还要完成经济转型的任务。”
  系统性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哪些是最重要的呢?李扬认为,资源配置是需要有信号引导的。深入推进利率、汇率、国债收益率曲线等的市场化改革,使得金融信号更准确,更明晰,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任务。
  李扬说:“完善金融配置资源的信号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的任务,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改革我国‘三率’——利率、汇率和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成机制,将大大提高我国资源的配置效率。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这几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始终没有停止,这些都是为了让资金的使用者和资金的提供者获得一个更加准确的信号,知道钱往哪里配置。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还不够完善,二是国债收益率曲线尚未有效形成。在国债收益率形成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国债发行规模和种类还不够充足,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仍然分割,市场的流动性不强,国债收益率曲线尚未有效形成。今后,完善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务。其中的关键,是金融部门和财政部门精诚合作,密切配合。”
  新发展格局对我国供给体系、需求体系产生深刻影响,当然也对金融产业发展、金融的结构转型提出更多新要求。比如中国现在已经越过了传统工业生产的时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所在。李扬表示,这要求金融业转型,提高其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
  李扬说:“资金要动,无非就是两个载体,一个是机构,一个是市场,这两个方面现在都需要调整。第一,在机构上,我们的商业银行比重太高。资源配置转型是有风险的。于是,就需要金融机构能够去认识风险、接受风险,在经营风险中赚钱,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传统商业银行完成不了这些任务,因为它们是风险厌恶型的机构。因此,要大力发展以证券公司、基金、VC、PE、租赁为主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二,还需要大力发展保险和养老基金(投资机构),以便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本,并为人口老龄化提供资金准备。另外,上述两类机构同时都是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如果这些机构强大做强,资本市场由散户主导的这种不利局面也容易克服。资本市场改革千头万绪,其中,将公司上市机制由审批制改为注册制,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在注册制下,那些轻资产、盈利能力尚未显现,知识产权占比较高的高新科技企业才能获准上市,我们的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机制。最近几年又批了一些期货公司,允许外资进入中国的一些投资领域,而且股本占比也都在提高,这些政策,都是为了让资本市场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李扬特别谈到,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创新,金融改革的重要依托也是科技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全面推进金融体系的现代化。李扬说:“要让新发展格局转换是有效率的,一方面要支持高新科技全面的产业化,一方面金融也要用高新科技来改造金融业自身。新的科技手段手段很多,人们常常提及区块链,这是用它来重建整个社会信任关系的新技术,而不仅仅是“造币”和‘炒币“。我们要用整个的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技术等,把市场优势要转化为金融优势。同时,要更为重视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说信用评级,再比如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甚至包括救助的机制等等,都属于金融基础设施。在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大。下一步,我们要奋起直追,不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并基于它们,将中国的金融和经济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