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7日消息(记者周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全球产业链重要枢纽,稳链、延链、强链任务艰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保”中一项重要任务。我国正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究竟该如何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又该如何实现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中国之声系列“权威访谈”,27日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面对国内国际的双重挑战,该如何认识产业链供应链是一个最关键问题。刘伟指出,它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技术问题,归根结底是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塑经济发展优势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刘伟认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问题说到底是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问题,而循环畅通包含“纵”和“横”两个方面。“纵”,产业也好,国民经济也好,它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领域之间,一定要衔接好、要畅通。“横”,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业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一定要畅通。

  当下,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在于“稳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枢纽。

  刘伟说:“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后,以中国为枢纽,我们和全球形成了一个八字形的双循环,八字形往北,我们主要是和发达国家,形成了一个贸易流,我们从那进口最终产品,我们向其出口初级产品或者中间产品。八字形往南,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向其出口最终产品,从那进口初级产品,特别能源、原材料。”

  基于此,中国也逐步树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刘伟分析,反观国内,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因此面临着“大而不强”的现状。“从全球供应链来说,产业链来说,一个是“大”,一个是“全”。“大”,工业制造业,我们占全球28%。“全”,联合国现在划分的666个小类,工业制造部门的,我们全部拥有。但是现在问题是“大而不强”。”刘伟说。

  刘伟指出,要想“稳链”,首先要有底线思维,主动疏堵。他说:“要有底线思维,各种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因素、衰退的因素和发展性的因素纠缠在一起,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纠缠在一起,这个链条不能断、不能堵,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不能停顿,不能堵塞,要畅通起来。”

  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是高质量的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而比“稳链”更高的要求是“强链”。刘伟指出,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各自发挥最大的效用,才能够让双循环真正的畅通起来。“国民经济要动起来,供求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要通过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的协调,有机的联系起来,协调的运动起来。”

  要实现中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必须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面对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的现状,刘伟认为,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同时还要找到有力抓手。他指出,最核心的就是开放要升级,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在新的条件下,更深入的带动世界经济,引领世界经济,而不是被动的跟进世界经济的开放的这样的一个格局。

  双循环中,国内循环是根基。刘伟强调,循环的实质在于“再生产”,提升水平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真正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不再受制于人,才能在循环中获得真正的主动权,让中国经济真正强起来。他说:“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循环起来;另一方面是制度创新,提升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可能真正形成统一的市场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