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6日消息(记者李思默 杜希萌)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以新发展格局应对新变局?怎样实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有效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下,财政应该如何发力?中国之声系列“权威访谈”,26日专访嘉宾: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刘尚希表示,当前全球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中国发展的外部风险急剧上升,要对冲这种风险必须调整发展战略。为此,中央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刘尚希说:“世界面临着大变局,大变局在疫情的冲击下还在不断加速。在这种情况下,对各国的经济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我们国家这种外贸依存度比较高、外向型程度比较高的经济体系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意味着我们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可能都需要重构,所以中央提出了我们要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很显然是要调整我们原有的发展格局,应对当前国际风险的冲击。”

  刘尚希表示,所谓内循环是依靠国内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循环实现经济增长,外循环则是依靠参与全球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循环,实现国内的经济增长。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刘尚希认为,外循环是手段,内循环是目的,要以外循环服务内循环。刘尚希表示:“我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其实就是要理清楚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就是强调这是目的。强化国内大循环,也就是要提升我们自主发展的能力,要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外循环应当作为一个手段,是为内循环服务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

  刘尚希指出,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发展的全面转型,需要在一系列的政策上和相应的体制上进行调整。刘尚希说:“这个变化是相当艰难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观念上要转变,其次我们的一些政策要跟着进行调整,更重要的是我们这种体制怎样才能有利于畅通内循环。我们现在内循环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体制上的堵点,比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供给需求之间都存在一些堵点,这些堵点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才能去解决,我觉得政府怎样加快自身职能的转变是关键。”

  为实现新发展格局,刘尚希建议,实施就业驱动的内需扩大战略,因为供给与需求的连接点就在就业,供给质量能不能提升,需求能不能扩大均取决于就业。刘尚希说:“过去促进就业的观念,更多是说扩大投资,通过经济增长来增加就业岗位,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这是一种传统的政策思路。现在看起来,其实只要这些人的能力增强了,就业创业增多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就能上升。收入增加了就会有更多的购买,这个需求就可以拉动供给,供给同时也可以创造需求。”

  刘尚希指出,就业不仅和经济发展相关,还是经济与社会关联起来的接口,这其中也体现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思维。“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其实就业是两头连起来的。如果就业的问题解决不好,那么经济和社会可能就会发生断裂,内循环就难以实现。所以真正的内循环不仅仅是个纯经济学的概念和供给需求之间的循环,而是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循环。”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财政应该如何发力?怎样通过财政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刘尚希表示:“怎么在双循环当中发挥作用、财政的支出结构怎么调整、怎么增强预算的宏观配置能力,这些问题都是直接相关联的。我们现在是以年度预算为主,中期财政规划或者中期预算这个概念虽然提出来了,但是在实际操作上面还是不足的。编制中期预算,就是要从中期的视角,也就是从明天来考虑今天,从未来考虑现在。财政要增强中期财政规划的能力,我觉得只有做这个调整以后,财政的保障能力、促进能力、对冲风险的能力才能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