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1月30日消息(记者李婧 万存灵)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我国首座跨海峡公铁两用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连接着福州和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这里是与百慕大、好望角齐名的世界三大风暴海域之一,全年6级以上大风天超过300天,7级以上大风天超过200天,最大浪高近10米。大桥的建设者们向这个“建桥禁区”发起了挑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在新春的建设工地上》:《逆风而上》。

  我最喜欢

  孙国光:我最喜欢的还是桥梁桥位处的天和海是同样的颜色,就是天海连成一片。

  杨党国:比较喜欢岛上的淳朴民风。

  胡伟:我最喜欢的是我们的团队,这一帮人一定要把它搞下来,还不认输。

  在平潭大桥的桥面上,一块块白色的“风屏障”和“声屏障”正被有序地安装到公路面和铁路面两侧。中铁大桥局六公司福平铁路3标段项目部常务副经理胡伟说,这是大桥通车后,保证汽车和火车安全行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胡伟说:“我们现在正在施工的风屏障和声屏障,主要考虑的就是运营安全,特别像动车、火车在高速跑的时候,这个地方将来就是在非台风情况下,阵风都可能会达到10级、11级,这是我们经常遇见的,有风屏障才能消掉一部分风,6级风通过它一消变成3级风了。”

  风自海上来。站在桥墩旁的人屿岛上,听不见海浪声,只听见呼呼的风声灌进耳朵,人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往前推着。46岁的江西人钱林林是当年项目部抢滩登岛的先头部队,从小在农村长大,一辈子跑工地,对他来说,荒岛求生都不算事,眼镜蛇、老鼠出没也见怪不怪,最无法忍受的还是这里的大风天气。170多斤的“吨位”,却经常在狂风中站不稳。钱林林告诉记者:“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刚好在施工公路面的移动模架,刮风下雨都是在上面作业,当时温度低,风还这么大,我们的防护(设施)挡风肯定是挡不住的。”

  参加过很多座桥建设的三分部项目经理杨党国也被这里的风吓了一跳。他清楚地记得,2013年11月16日,他带着第一批15人坐着小渔船从松下渡口出发上到平潭小练岛,这里的海和风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他说:“那时候11月份,这边又是季风期,海面上刮的都是10级左右的大风,我们第一次上岛上来的时候租的当地小渔船,带着行李、铺盖、吃的和用品,结果第一天赶上季风期,海浪打上去之后,整个被子都湿了,食材包括一些餐具上面也都被海水浸湿了。”

  不仅是季风,这里每年都要经历至少5个台风。上岛后的第一次台风,一夜之间把杨党国他们花了三四天才搭好的集装箱平移了30米,生活必需品都被刮进大海。杨党国说:“我们那时候对台风缺乏认识,停水、停电,生活储备也不足。感觉就是忍饥挨饿又受冻。大家那个时候躲在学校里,那么大的风又不敢出去。”

  风再大,浪再险,挡不住百姓的梦想之桥。杨党国表示:“老百姓对我们说这就是他们的梦想之桥。因为他们在岛上生活一辈子,就没走出去过,尤其像这些老人,世代以打渔为生。他说这是梦想之桥,最起码出去有个紧急就医通道,就像有一个生命通道一样。”

  2017年,孙国光从港珠澳大桥马不停蹄地转战平潭,担任福平铁路平潭大桥项目总工程师。同样是在海上建桥,平潭的气候和海况却远远超出他的想象,说这里是“建桥禁区”,他认为一点儿也没有夸张。孙国光说:“每年的6级风天气已经达到了300天以上。7级风以上的天气有200多天,8级风以上的天气也有100多天。要想在这种天气作业的话,实际上是不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的。国家规范要求是6级风以上,禁止吊装作业。”

  只能逆风而上。针对大风环境,孙国光和工程师们一点一点地对施工工序作业条件进行调整,形成了人手一本的“平潭专用”作业工序指导书,保证在不同的大风级别下能够展开作业。孙国光说:“我们现在选的塔吊——斜拉桥主塔施工塔吊选型进行了加固,要能够在7级风的时候正常爬升,8级风能够正常作业,恶劣工况又能够抵抗14级台风不垮,我们所有的临时结构都是这样设计的。”

  孙国光清楚地记得,因为施工条件恶劣,有一根钻孔桩整整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打到海里。他说:“我们那个加梁吊机的斜杆,可能有一些加工误差包括偏载,在起升的过程中就会断裂。这个时候我作为技术总工来讲,是吊还是不吊,要做决策就非常艰难。不吊的话,第二天马上就变天了,可能三天四天之后才有窗口期。你在下面看吊运的过程中,是非常害怕的,尽管经过了计算验证是没问题的,但是在这样恶劣的海况和突发的天气下,每一吊都提心吊胆。”

  在三分部的办公室墙上,挂了3米多长的“施工形象进度图”。大桥每完成一段,他们就用水彩笔给这一段涂上红色。负责施工组织的杨党国亲手涂抹出来这一串深深浅浅的红色,已经逐渐拼接成接近完成的平潭大桥。和大风争分夺秒抢出来的这座桥,不知不觉中已经陪伴了他7个寒暑。杨党国说:“这个桥在我的人生里面,我觉得意义很深刻,因为我来这里的时候,那时候刚结婚,到建这个桥的时候,我家小孩出生一直到现在4岁半。跟家人跟小孩真是聚少离多。”

  每年的寒暑假,工地总会迎来许多“桥二代”,这是大桥建设者们和家人难得的团聚时间。作为管大事的项目部副经理,胡伟更喜欢有孩子们撒欢儿的这个工地。胡伟说:“一到放假的时候,我们院子里很多小孩、很多家属来。这边还有一个小沙滩,孩子自得其乐。”

  在项目部的“老人”钱林林眼里,平潭大桥就像这些孩子一样,经历十月怀胎的周折,终于要呱呱坠地。钱林林说:“我们自己所说的产品,好像自己生小孩一样,自己在这个基础往上做,都是自己的心意、汗水。”

  为了实现今年通车的预期目标,杨党国和钱林林们还在一棒又一棒的接力中与风赛跑。

  我的心愿

  孙国光:今年的愿望就是跟家人在一起过个祥和的春节,在家里,在九江。

  工人:过年愿望就是多发两个钱,回家给老婆孩子,拿点钱给他们。

  胡伟:我希望项目的这些兄弟们都有更好的平台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