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月10日消息(记者白杰戈 葛修远)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年特别报道《你好,2020》,今天(10日)推出《雪天里的拉面大赛》。

群科镇,雪后的黄河边(央广记者 葛修远 摄)

  2020年1月6日是星期一,小寒节气,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从凌晨开始降雪,去往阿什努乡的山间公路无法安全通行,到省会西宁的高速公路也封闭了。原定这一天上午召开的阿什努乡精准脱贫帮扶推进会,因为各村的第一书记无法集中,只能推迟。乡党委书记赵志旭在电话里说:“巴燕镇(县城)下了小雪,山上是大雪,走不了。我们的第一书记开会全部推迟了,因为下雪路滑不能走,安全第一。”

  赵志旭也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刚刚过去的2019年,阿什努乡又有32户、121人脱贫,至此,全乡的77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都实现了脱贫。

  记者一直关注的易地搬迁工作,也在2019年告一段落。几年来阿什努乡一共有451户自主搬迁,政府补助1624万元。最近一批搬迁的是来自若兰村的61户村民。

1月8日下午,拉面大赛的参赛者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央广记者 葛修远 摄)

  1月8日下午,记者在化隆县群科新区见到了从若兰村搬出来的马乙拉四。他要参加第二天举行的“拉面王子争霸赛”,抽到了一号签。

  马乙拉四今年35岁,开一辆江苏号牌的车。他16年前离家开始在拉面店跑堂,每个月收入350元。后来学会拉面手艺,又借钱自己开店。现在上海、江苏、河南都有他的分店,每年营业额上百万元。他忙着生意,2019年只回了两次老家。

  记者:可能你每次回来看群科的样子都不一样啊?

  马乙拉四:那肯定不一样,这几年变化尤其快。我们那边阿什努乡变化也很大,人一次比一次少,赚了钱的人都不想在那个地方待。你看前两天下雪,交通都不方便,两三天出不了门,一出去还很危险。

  但是,马乙拉四60岁的母亲还住在阿什努乡若兰村的老房子,不愿意搬走。马乙拉四说:“我母亲还在老家,我们年轻一点的小时候家庭经济困难,出来得早,在外面习惯了,所以就搬了。”

马乙拉四在市场挑选蔬菜(央广记者 葛修远 摄)

  马乙拉四开车去买了第二天比赛要用的蒜苗、香菜、白萝卜和调料,又去肉店里割了些鲜牛肉。

  马乙拉四打开手机,给记者看他在郑州开的拉面店里摄像头的实时画面。顾客支付的信息,先后从他手机绑定的收款提醒和摄像头的直播信号里传来。正是晚餐时间,这样的提示声不时地响起。

  收款提示声:微信收款,9元。

  记者:9元就是一碗拉面的价钱。你看人在这头,那头还在挣着钱。

  马乙拉四: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哈哈……

马乙拉四在群科新区的新家里备好做拉面的食材(央广记者 葛修远 摄)

  1月9日上午,化隆县的“拉面王子争霸赛”正式开始,马乙拉四和队友烧起肉汤和面汤,和面、揉面,再按评委的要求,拉扯摔打,成为相应的面型:毛细、韭叶、中宽、荞麦棱……

  除了传统拉面,比赛还有创新项目,马乙拉四准备的是牛肉丸子拉面,这在他的店里也是受欢迎的品种。

  完成比赛,马乙拉四和队友说,排在第一个出场,有点紧张:“那么多摄像头对着你,肯定紧张,第一次嘛。”

  不过,他们认为各种拍摄和围观并不是干扰,反而是鼓励和支持,他们在乎的也不是奖品。马乙拉四说:“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学习的平台、成长的平台。”

马乙拉四的队友马福文正在制作拉面,面前的案板上有已经拉好的各种面型,供评委评鉴(央广记者 葛修远 摄)

  除了马乙拉四的车,赛场外还有不少车是外地号牌,远一些的来自浙江、四川和陕西,这是在各地开拉面店的化隆人回来参加比赛。马乙拉四的一号队三个人,有两个来自阿什努乡。三十多年前,最早去东南沿海开拉面馆的化隆人,也是来自阿什努。如今,“拉面经济”成为化隆县的经济支柱,马乙拉四的拉面馆里雇了其它乡的贫困户,包吃包住,每月能挣4500元。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副局长马建国说,政府和银行尽可能方便开拉面馆的人贷款,也协助贫困户开拉面馆。“政府也在想办法,从2019年的元月到现在,发放贷款4个多亿。我们还帮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到现在开了121家贫困拉面店,每家补助两万元,都是海东市财政拿的钱。”

  阿什努乡的精准脱贫帮扶推进会,到1月9日还没有召开。山区的上一场雪在阳光下还没有完全消融,下一场雪的预警又来了。马乙拉四准备赶在这个空当,开车去阿什努看看母亲,然后带着两个儿子去江苏过寒假。因为在开拉面馆的城市没有户籍和房产,孩子们上学不方便,只能留在化隆。2020年,马乙拉四除了希望老乡们的拉面店能开得更好,还希望他们的孩子们都能在父母身边,受到更好的教育。马乙拉四说:“让我们开拉面店的人的孩子能够在当地开拉面店的地方上学,那就是最好的。不要像我们一样只吃体力饭。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用知识去武装头脑,不要这么吃力,这是我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