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究竟“优”在哪里?要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还应如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百位专家谈中国制度》,特邀百位专家纵论优势、聚焦发展。今天(20日)推出:《制度型开放是推进合作共赢开放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解读专家: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陶坚。

  开篇立论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能通过构建层次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多样、领域更加宽广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来实现。这其中,制度型开放是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合作共赢开放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

  有问必答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思潮相比,中国更高水平开放在新时代有哪些新特征?在制度层面又是如何体现的?

  陶坚:我们这次对外开放的特点,应该说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应该说最核心的地方就是要促进国内和国外市场资源的深度融合。在制度创新方面,主要是在包括商事登记、贸易监管、金融开放等领域,要进行系统性的制度改革,就是从制度方面真正的跟世界高水平的开放体对接,我想这是我们很大的一个推进的方面。

  对中国来说,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逆全球化”思潮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其中,挑战在哪里?机遇又在哪里?

  陶坚:逆全球化是一个收缩一个保护。全球化是一个进取一个开放。两者之间应该说是有强烈的碰撞。我们国家制度有着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个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就是得到全国人民大力的支持。第三个优势就是民主集中制的优势,避免相互牵制、效率低下的弊端。

  “制度型开放”是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开放的新表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从深圳等经济特区率先启动,拓展到东部沿海、沿江、沿边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从浦东开发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建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由器物层面转变为制度层面,即由商品、要素流动转变为以规则、制度开放为基础的新阶段。由“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如何推进?关键又是什么?

  陶坚:强调制度型的开放,可以说更重要的是从法律、从标准、从制度体系方面进行系统性、完整性的推进。主要是三个方面,包括清理、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与国际通行规则不符的地方。第二叫做改革,就是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在审批准入、市场竞争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第三叫做创设,就是实施新的外商投资法,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外资投资的市场准入,将复杂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以公平、公开、稳定、可预期的制度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制度型开放”,主要指一国规则等制度与他国相应制度之间开放透明,并在竞争中调适或变革,实现制度的国际化融入。通过改革来促使本国制度升级,融入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并做出应有的贡献。制度升级的方向是更加有助于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加公平和公正,更加有利于合作共赢。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机遇共享。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意义是什么?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是什么样子的?

  陶坚:习近平总书记说,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这一点应该说是我们中国跟其他国家相比非常不同的一点,我们把“(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了宪法,这一点应该说是我们从国家大法的角度上来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合作共赢的一个制度保证,也是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形象得到世界更大认可的一个支柱,是非常令人憧憬的。

  数说优势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2013年-201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28.1%。全方位对外开放也为各国分享“中国红利”创造更多机会。2018年,中国继续稳居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地位,与此同时,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430.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事实表明,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记者王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