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作别]见证,最后的作别

2018-04-07 09:04: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霏霏细雨,点点愁思,又是一年清明时。每逢这个时节,对故人的思念,就愈加悠远绵长,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慎终追远、行孝敬哀。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更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情怀和精神信仰。

  不过该如何与故人作别?怎样才是对天各一方的他们最好的敬重方式?在时间的流变中,清明这一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慢慢发生着改变。中国之声清明特别策划《作别》第三篇:《见证,最后的作别》。

  央广网北京4月7日消息(记者贾立梁 车丽)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远处是蔚蓝的大海,身边是垂泪的亲人。清明节前一晚,天津的一场春雪让海河出海口的码头显得格外冷清。没有了平时的喧闹,却多了一份庄重。3000多人将乘坐面前的这艘海葬船,以骨灰撒海的形式安葬亲人。

  作为此次海葬的项目负责人,杨鹏不断提醒前来的亲友注意安全。他们有的相互拥抱、有的低头不语、有的捂紧胸前的骨灰袋;这艘海葬船的名字叫“海之眠”。

  现场司仪:海河是天津人的母亲河,是天津人独有的骄傲。她孕育了天津儿女,故而大海成为生命的摇篮……

  在司仪肃穆的悼词中,船舱的一角,一位老人白发苍苍,他将两个黄色的骨灰袋儿紧紧地抱在胸前,沉默不语。他叫赵志刚,和家人一起送别自己已逝的父母。他说,父亲是一名军人,生前曾嘱咐儿女,周恩来总理的骨灰就有一部分洒在天津的入海口,他要跟随周总理的步伐。在父母过世十年后的今天,自己已到迟暮之年,特来兑现曾经的承诺。

  赵志刚说:“我们家里有墓地,2008年我父亲过世时就要求海葬,他们是追随着周总理、邓大姐,我说‘你给我们点时间吧’,去年我发现我体能不行了,赶紧完成他们的生前意愿。我以前不理解,现在理解了。”

  骨灰撒海,冲破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1956年全国倡导火葬以来,老一辈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邓颖超、邓小平、陈慕华等同志的骨灰先后都撒入了大海,开辟了新中国海葬的先河。

  天津自1990年起,开启骨灰撒海业务。最初,全年只有一次海葬、安葬55位逝者,而如今全年29次出海、安葬3600多位逝者。春秋两季,天津每个周末都会举行骨灰撒海的仪式。徐强从事海葬服务工作十多年,他见证了民众对海葬从拒绝接受到供不应求的全过程。据徐强介绍,现在参加活动的民众,人确实是越来越多,他们也认可这种安葬方式,基本上是上半年报名,预定下半年的时间;如果下半年报名,基本上就是预定转年清明节期间的时间。

  没有纸钱,只有鲜花。骨灰在花瓣的簇拥下融入大海,亲属们向骨灰撒去的方向诉说着哀思。过去,是亲人手捧骨灰洒向大海,今年开始,天津使用了可降解的骨灰存放袋。徐强说,这样既减少扬尘,又有充足的仪式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骨灰撒海,形返自然。天津在2014年出台了《骨灰撒海基本服务实施办法》,通过资金补贴的形式引导市民选择这种绿色、文明、节地的安葬方式。近三十年来,天津骨灰撒海已累计18380具,节约土地资源超过1万平米。杨鹏无疑海葬项目的见证者,他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有海的地方就有亲人。“从以前这种对亲人的形式化的祭奠,转变为精神上对故人的一种哀思之情。以前祭奠的时候给亲人放炮、烧纸,现在变成我们所提倡的一束鲜花祭亲人,体现得更文明、更环保。”

  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天津、上海、青岛等几十个城市先后开启海葬之路,这是节地生态葬中,尝试时间最早的。然而在上海和青岛等地,实行海葬近30年来,每年参与海葬的比例仍不足3%。

  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副所长田安峰表示,青岛正通过对骨灰撒海等实行免费奖补政策,未来,青岛将把大规模、定期的海葬活动改为常态化、小规模、个性化的海葬仪式。田安峰介绍:“以往海葬是春秋季一个周末的时间,一发几十船,后来变成了常态化,既提高了标准,还减小了规模,而且会提供各种层次的海葬服务,也可以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满足老百姓的不同需求。频次是只要天气合适每周都会有。”

  目前,全国24个省份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具体实施意见。北京对选择骨灰海葬和自然葬的居民免费提供安葬服务,并将免费项目延伸到遗体接运等殡仪服务。浙江省所有县都出台了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省级部署树葬试点,温岭市、三门县分别出台政策,对承诺海葬、树葬者将“逝后奖补”改为“生前享有”,这种做法开全国之先河。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表示,争取到“十三五”末,实现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50%以上。“将骨灰安葬与植树绿化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组织开展海葬、树葬、花葬等公益生态葬活动,出台相关激励奖补措施,鼓励群众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当海葬船驶向碧波荡漾的大海,随着声声海浪和悠悠鸟鸣,海葬带给人们的不止于祭奠,更有对生命的思考。殡葬作为一种从古到今流传的仪式,是作别,也是纪念。现代,大力提倡新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徐强看来,海葬服务工作让他对生命多了更多体悟。徐强说,人来于自然,归于自然,大海是孕育生命的源泉,回归大海就是回到生命的起点。

  从孕育生命的大海中来,到浩瀚无边的大海中去,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新的延续。78岁的老人张谊步态缓慢地走到船舷边,鬓角的银发被海风吹拂,她手中的菊花飘落到海面。她和老伴生前相约,过世后海中继续相伴。张谊说:“他没去世之前我们就商量好了,不给国家造成麻烦,撒入大海,来看一看,走到这就像见到老伴儿一样。”

编辑: 昌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