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春节异乡人]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如何在南极过春节

2018-02-16 09:0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16日消息(记者杨博宇 郭淼)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这样一群坚守岗位的人,他们身处异国他乡,距离祖国万里之遥,肩负国家使命;中国之声从今天起推出特别策划《春节异乡人》,感受这些异乡人的春节冷暖。

  今天把目光聚焦南半球的一群人,他们就是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员们。作为名副其实的异乡人,他们在地球最后的一片净土上如何度过这个别样的春节?

  2017年11月8日,随着一声长长汽笛声,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按照计划,此次考察总航程约3.7万海里,预计于2018年4月中旬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作为本次科考队的领队助理,40岁出头的张体军已经是第七次参加南极科考,这也意味着他又一次在南极度过春节。他说:“因为南极作业时间的特殊性,所以中国人到南极考察,无论是度夏和越冬,基本上春节要在南半球过,无法与家人相聚。”

  这次南极科考,三百多人组成的考察队肩负多项任务,其中开展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的前期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兼任新站建设队队长的张体军告诉记者,新站之所以选址在罗斯海,是因为这一区域极具科研价值,“罗斯海区域是非常典型的南极地理区域,相关发达国家很早就在这个区域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包括英国、美国、新西兰、意大利、韩国在这边都建有考察站。所以这一块儿的科研价值非常显著。”

  经过20多天连续施工,罗斯海新站于一个多星期前的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

“雪鹰601”固定翼飞机

  在张体军看来,对他而言每一次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都会迎接新的挑战。在南极固定翼飞机项目中,张体军全程参与了“雪鹰601”的购置、改造、托管及后勤保障工作。从第32次南极科考亮相至今,“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在南极开展业务化的观监测工作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今年“雪鹰601”的作业特点是国际化的合作更加突出,国际合作范围越来越广,无论是地域还数量都创造纪录,也开创了极地考察人员到东南极中山站空中航线。

  漫长的极昼极夜、彻骨的低温,除了严苛的自然环境,极端条件对人造成的精神压力也考验着每一个科考队员。张体军说,为了调剂团队氛围,也会定期安排各类文体活动,“比如船员,他可能从11月出来到4月份(回去)基本上都在海上、船上,在比较狭小的密闭空间上工作生活,在站上的越冬人员实际上他们也要忍受24小时白昼或者24小时黑夜,这种煎熬对队员身心会产生一定影响。”

  农历腊月二十六,是张体军父亲70岁生日,张体军也给远在天津的父母打电话报平安。张体军父亲说:“有时候忙就不打电话,一打电话我告诉他千万得谨慎谦虚,儿子给爸爸挺争气的,给国家干工作也给家里争荣誉。”

  张体军的母亲说,虽然儿子没法回家过年,但为了国家的事业牺牲小家的团聚还是值得,“12月份回来说在家过年,后来又打电话说回不来了,这头一年也没在家过年,今年也没在家过年,在南极过好几回年了。为了国家不苦怎么甜呢?没有苦就没有甜,年轻人现在正干事业,就得干就得闯。”

  除夕夜,张体军所在的雪龙船正航行在风大浪高、气候恶劣的西风带。和所有人一样,在船上他最期待的还是那顿年夜饭的饺子。他说:“绿色新鲜的蔬菜早就吃光了,现在基本上船上除了土豆、萝卜有一点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新鲜的绿叶菜了,但是船上的大厨会不辞辛劳,变着花样把年夜饭做的很丰盛,当然最期待大家坐一起包一顿饺子。”

  张体军也通过电波把祝福送给家人、朋友和所有同胞,“祝父母、亲戚朋友、孩子们身体健康,虽然不能与他们一起过年,但心是在一起的,希望他们平平安安,我们在这边都很好,请他们放心。非常感谢关心支持极地工作的所有同胞们,祝他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编辑: 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