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创新中国 透视未来]让城市装上大脑

2017-12-27 09:20: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创新如何驱动中国爬坡过坎?哪些创新成果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未来生活?特别策划《创新中国,透视未来》今天推出第三篇《让城市装上大脑》。

  央广网杭州12月27日消息(记者冯烁)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继今年7月由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上月,科技部宣布将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面对庞杂的城市系统,如何将数字元素刻入城市DNA中?城市大脑又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

  如果问及大脑在哪里,相信几岁的小孩子都会竖起手指指向自己的头,但是如果说城市也有大脑,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在讲科幻小说中的新故事。但是,这并非在编故事,因为城市大脑已经来到人们身边。城市的大脑到底什么样?

  去年,在阿里云首席机器智能科学家闵万里的带领下,杭州萧山地区率先拥有了“城市大脑”,它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向城市拥堵宣战。经过了一年的测试,今年10月阿里巴巴正式发布“城市大脑1.0系统”。尽管城市大脑已经落地一年,但是对于不少人而言,这仍旧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我第一次听说,对这个概念还不太懂。可能很多秩序会很好,比如交通、社会秩序会好一些。”

  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上下班高峰期堵车如所有大城市一样让人闹心。但闵万里表示,经过城市大脑的合理调控,杭州市民在早晚高峰期间可以节约四分钟,“在杭州的主城区,早晚高峰时,我们通过城市大脑实时调控高架路进出闸道路口的信号灯,使得高架路上整个行程时间比以前缩短了四分多钟。”

  这四分钟不可小觑,对于诸如救护车这类特种车辆而言,每一分每一秒的节约都意味着生命通道的打开。120救护车如何在城市大脑的调配下实现一路绿灯?

  闵万里说:“首先它能自动分辨急救车要去哪里?它预测精准到秒,几分几秒到达沿途的哪一个路口。把这个时间告诉交通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再基于此到达时间,提前做好信号灯的配时调整,确保当救护车快要到此路口之前十几秒时开始变绿,然后放行。”

  其实,关于智慧城市、数字化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年。在闵万里看来,之所以城市没有真正变聪明,正是由于过去数据还在各自为战,而城市大脑的出现恰巧给各个数据之间构建起信息传递的桥梁,“核心就是数据在各自为战,没有打通,每一个人都是耍小聪明,因为他掌控的是一小块数据,小聪明没有办法变成大智慧。而今天城市大脑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打破条块分割,集小智为众智,然后由众智变为智慧,小聪明变成大智慧。在城市的规划上,很多老城区要改造。以往是靠一些经验规则,但是今天这一切都可以用数字手段、数据力量实现数字化规划,所以我称其为城市的优生优育。还有城市的环境治理,例如城市公共能源的基础设施如何进行动态最优调配。所以,创新无止境,科技发展永远没有尽头。”

  创新力评估

  从散落各处的数据到让城市可以思考,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确够创新。但用电脑代替人脑来管理城市,会不会存在风险?互联网专家王越就有不少担忧:“国外现阶段的智慧城市实践主要聚焦在城市生活的可持续高效率。而中国探索发展的城市大脑增加了大数据作为新资源,强调了协同整合人工智能。中国倡导城市大脑理念,在世界范围有着超前的创新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隐患,防护上,存在数据被攻击的可能;隐私上,个人隐私信息在被使用的同时随时可能被人工泄露。需要警惕的是操作机器人的人控制了人类,运营城市大脑的人控制了整个社会。”

  城市大脑不同于其他科研创新,每一个细微的调控都会影响到城市里每个人的利益,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危辉表示:“为了使整个系统更有效率,可能需要整体利益跟个人利益达到一个很好的权衡。比如有少部分人的权利或许会受到损失,当利益被触及时,可能会有人对这个系统表示反对。”

编辑: 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