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500尾人工养殖中华鲟投入长江 体重为历年之最

2017-04-09 09:3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9日消息(记者张浩森)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华鲟是我国一种十分古老的鱼类,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1.3米,体型和鲨鱼有一些相像。它最早出现在距今约1.4亿年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那时统治地球的还是恐龙。如今,这个古老鱼类却面临着灭亡。目前,长江中的野生中华鲟繁殖群体已经不足100尾,有时甚至监测不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

  在此条件下,人工繁殖放流中华鲟就显得尤为迫切。自1984年以来,中华鲟的增殖放流活动已连续开展了33年,近日,由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开展的2017年中华鲟放流活动在湖北宜昌举行,这也是他们第59次放流中华鲟了。也正因为连年的人工放流,才得以在长江中一直可以看到中华鲟的身影。据了解,此次放流活动又有500尾较大体型的中华鲟回到了长江的怀抱。

  随着放流通道门的打开,一尾尾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从三个放流通道中迅速滑下,转眼间投入到了长江的怀抱。这也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第59次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此次放流活动共有500尾大小各异的中华鲟回到大海,最年长的已经6龄、最小的也已3龄。平均体长110厘米,平均单体重量达到5.5kg,则是历年放流之最。

  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一种很古老的生物,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被称为“水中的大熊猫。”中华鲟是典型的长距离海河洄游性鱼类,每年的6月都会由长江的入海口逆流而上,到达长江中游的产卵场进行产卵繁殖。但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给中华鲟洄游产卵带来阻碍,再加上过度捕捞和误伤,洄游到长江的野生成年中华鲟已经由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万尾迅速衰减到了不足100尾,野生种群岌岌可危。

  此时,我国第一个鱼类人工繁殖放流机构应用而生,也就是此次放流的中华鲟研究所。自1984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所开展的增殖放流活动已持续33年。在2009年时,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取得了突破,并在之后连续多年获得全人工繁殖的成功。自那以后,完全没有海洋生活史,父母是全人工繁殖的子一代的子二代中华鲟,也被成功地放流到了长江里。子二代中华鲟的放流,大大丰富了长江中中华鲟的种群数量。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水生态室副主任姜伟介绍,野生中华鲟整个种群进入长江繁殖的已经不足100尾,处于濒危状况。由于子二代繁殖技术突破,可以保证在人工繁殖环境下,保证持续繁衍,可以说这个技术对保护中华鲟有里程碑的意义。

  对于珍稀动物的保护,放归自然绝不是一个任务的结束,恰恰是另一个任务的开始。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放流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华鲟研究所也越来越注重放流的规格和质量,据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工程师杨菁介绍,过去几年我们选择过上千条子二代中华鲟的幼鱼放生,而今年却有所不同。这次放了500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是个体最大、体重最重的一次,因为大的中华鲟适应野生的环境强,可以在长江避免捕食者的袭击。

  中华鲟投入长江的怀抱后,会一直向位于上海崇明岛的长江入海口游去,之后大部分的时间会在中国近海摄食成长。因此,对中华鲟的研究与保护,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放流之后。今年,为了掌握中华鲟降河洄游运动规律,科学的评价放流效果,研究所分别在中华鲟的体外和体内做了标记,并进行了DNA数据采集。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育种中心主任姜华介绍,内标是科研使用,终身保留,一直等他长大回长江繁殖,我们也知道他是哪一年的鱼、是哪一尾,像人的身份证一样。外标上面除了编号以外,还有我们的联系电话,假如有渔民或者其他人误捕时,他们知道怎么跟我们联系。

编辑: 倪艳楠
关键词: 中华鲟;人工放流;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