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新闻纵横 > 正文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首次下潜成功 南海冷泉区或存大量可燃冰

2013-06-18 08:32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中广网北京6月18日消息(记者郭淼)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17日)上午,我国首台自主设计、研发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南海冷泉区,开始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首次下潜,预定作业点,深度约1400米。经过4个小时的水下作业,于北京时间下午4点左右顺利付出水面,顺利完成预定任务。

  据了解,“蛟龙”号这次下潜共完成潜水器水下技术状态、定位系统、潜航员驾驶技能三项目标试验,并在作业在海底获取了一些珍贵的矿物和生物,为我国深海极端生命科学和冷泉研究等领域提打下宝贵基础。

  对“蛟龙”号在南海的首秀,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总指挥刘峰显然相当满意。

  刘峰:今天的状态非常好,今天的收获是取得了矿物、也取得了生物。这个区域的发现,为我国科学家在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深海生命科学的研究、深海冷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非常好的条件和基础。

  随着蛟龙号在南海试验性应用航次的展开,更多的人开始知道,在南海有一片不为人了解的地带——冷泉区。中国已经在南海深海做过不少次常规取样。但发现这个冷泉区还是近年的事情,科学家下潜到这个冷泉区则从未有过。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员张鑫说,冷泉不冷,温度并不低于周边海水,往往还要更高一点,是海底下喷出流体。

  张鑫:低温流体主要是甲烷、硫化氢的气体成分在里面。有些是溶解在熔体里的气体,有些是气泡,就像鱼缸中给鱼供氧气的气泡,或者是地下裂缝有些气泡冒出来一样。

  而就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生存着一群以甲烷为生的生物群,他们尽情享受甲烷,同时生成碳酸氢离子以及硫化氢。这个生化过程不仅支撑了一个别处没有的生物链,也造就了特殊的沉积岩石种类。

  这也是南海冷泉区深深吸引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眼球的重要原因,因为它的奥秘还基本没有被人揭开。资料显示:二十多年来,全世界各海域发现了几十个冷泉。在中国,已发现的冷泉只有一处,就是在南海的东北部。昨天蛟龙在4小时的作业期间也发现了大量的贻贝样本,张鑫说这对下一步研究特殊的生态群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鑫:冷泉区的生物群落,包含了冷泉区的微生物席、贝类生物群落、大型的虾,与我们直观认识的生物群落是不同的,它是靠硫化氢气体作为能量,所以它对生物的起源、基因库等将有更重要的意义。

  张鑫对于蛟龙在南海冷泉区取回的碳酸盐“烟囱”样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认为这指示着这一区域有可能蕴藏大量的可燃冰。

  张鑫:它可能指示了海底以下有可燃冰的存在,因为有甲烷气体溢出,所以意味着有甲烷气体源,这个源可能是地底深处,可能在溢出之前就形成了可燃冰。

  碳酸盐“烟囱”样本是因为甲烷泄漏之后与沉积物中的硫酸根离子产生了碳酸根进而形成碳酸钙,这种碳酸钙就是碳酸盐的“烟囱体”,它进一步指示了泄漏中有很大一部分成分是甲烷,更加证实了地下是一种可燃冰的存在。

  尽管5年内有过十几次在国外冷泉区进行研究的经历,张鑫说,如果没有海底取样数据支撑,想判断出此次蛟龙在南海冷泉区发现的“可燃冰”深度,并不可能。

  张鑫:根据我在国外的工作经验,如果是很强的气体源,在地表以下半米以内就会有可燃冰,或者是1-2米,当然也不排除几十米的深度,这种深度都是有的,必须要通过取样的方式确定。

  可燃冰的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因其外观象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中科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时国表示,南海可燃冰有很大的资源潜力。

  吴时国:南海的可燃冰有个形象的说法,在台湾周围的可燃冰可供台湾用200年,中国南海的可燃冰可以解决我们100多年能源问题。这都是一种推测,就是说它有很大的资源潜力。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40

编辑:刘千里

央广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