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30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发布“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取得的进展和14个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释放了怎样的法治信号?如何解决困扰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老大难?

  青岛金光丽海小区等7个位于青岛崂山景区前海一线的小区私设排污口,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海,近3公里的海岸线几乎成了臭水沟,不但污染了前海海域、周边环境,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启动后,检察机关通过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类案监督,督促、配合市政、环保部门攻坚克难。2019年9月30日,7个居民小区的截污设施全部正式运行,近3公里海岸线实现了居民小区生活污水零入海。崂山区检察院检察官贺世国介绍:“污水处理设施最核心的部分加压泵的泵站,把它全部压入上面的市政主管网,通过市政主管网进入到污水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污水没有了,鱼虾多了起来,海域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说到此案的典型意义。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分析:“检察机关从排查一个小区入手,到最终推动把7个小区一体纳入整改,正是这种‘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类案监督统筹推进思维,使得案件办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都体现了这个理念和效果。胡卫列举例说:“比如在海口市秀英区,针对定置网捕捞严重破坏国家渔业资源,危害琼州海峡的航道安全,涉及渔民生计和社会稳定,检察机关通过督促综合治理,解决矛盾难题。再比如,在广西防城港市,3A景区内污水直排入海污染红树林生长环境,检察机关通过诉前磋商,推动行政机关主动履职,督促解决类案问题,有效地保护了红树林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同时推动系统治理城市黑臭水体。”

  检察机关对生态环境保护案件实行刑事、民事、行政同步办理工作机制,据统计,自2019年2月最高检部署开展“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以来,检察机关共摸排线索2468件,立案1773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411件;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152件,其中,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11件。最高检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有3件是此类案件。胡卫列分析:“‘一站式取证’提高了办案效率;‘一揽子评估’解决了鉴定难;以增殖放流替代生态损害赔偿金,及时修复海洋渔业资源,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对非法捕捞违法行为人起到较强的震慑作用。”

  数据显示,专项监督活动督促清理沿海滩涂固体废物126885吨,垃圾332287立方,违规养殖场426处;封堵和治理入海排污口260个;治理海域面积815平方公里;修复海岸线25.3公里,河道168公里;增殖放养13436万尾,追缴各类赔偿修复金共2.18亿元。胡卫列表示:“检察机关将继续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尊重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的地位作用,针对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领域暴露的执法监管不力、机制不顺、规划不合理、职责权限不清或交叉等问题,立足检察监督职能,发挥公益诉讼作用,积极促进相关部门协同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