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孩子的身高往往是许多父母心中的头等大事,近些年,“增高针”也逐渐进入了为孩子身高焦虑的家长们的视野,一年花十几万给孩子打针的家长并不少见。

所谓“增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医学上主要用于矮小症的治疗,但目前,生长激素存在被滥用的苗头,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

(图片来源:江西卫视)

那么,“增高针”的效果如何?滥用会引发怎样的问题?青少年长高还能采用哪些办法?

 

“增高针”不是你想打就能打

通常,所谓打“增高针”、生长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市面上主要分为粉剂和水剂两种,水剂又分为每周注射一次的长效水剂和每天注射一次的短效水剂。这些针剂价格较贵,一年所需费用约6-10万元,但为了孩子能够“再高一点”,仍有许多家长心甘情愿掏钱买针。

那么,“增高针”的具体效果怎么样呢?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副主任医师李豫川表示,“增高针”在临床上并没有神奇的效果。孩子身材矮小可能由很多原因导致,要找到根本,对症下药才有好的治疗效果。

所谓“增高针”也就是生长激素,在医学上主要用于治疗矮小症,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并且患者能否打生长激素,也有一套严格的要求和体检指标,比如年龄、骨龄、激素水平等,并不是想打就可以打的。医生要根据孩子现在的年龄、骨龄、身体状况以及肝肾功能、血糖指标、跟副作用有关的安全性指标是否都正常,来决定孩子可不可以接受生长激素的治疗。

滥用“增高针”会危害健康

“长高”是家长和孩子的美好期望,但也一定要科学、合理设置期望值。遗传因素对身高的贡献占到70%,而环境因素也就是外界因素、后天因素的贡献仅占30%。因此,万不可期待过高,通过注射生长激素的方式拔苗助长,否则“身高焦虑”之下,不但家长们“高不可攀”的期望值会受挫,孩子们也很可能会因为“滥用生长激素”而危害健康。

(图片来源:江西卫视)

李豫川介绍,生长激素的不良反应有很多,比如早期使用过程当中可能会有头痛、血压高以及面部和四肢的水肿;有的孩子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肝功能或甲状腺功能波动、四肢关节不舒服甚至疼痛,甚至会出现血糖缓慢波动(升高)。其实,生长激素的不良反应与它相应的适应症关系很密切,不同的适应症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不一样,或容易出现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

采用科学的方法辅助长个

虽然后天因素对身高的贡献仅占30%,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遗传因素作用的发挥,即使基因无法改变、“增高针”不能乱打,但还是有一些科学的方法可以辅助长高。

针对那些有增高需求的青少年,李豫川在睡眠、运动和饮食方面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其一,12岁以下的学龄儿童睡眠时间应不少于9个小时,坚持早睡早起。人体自身的生长激素的分泌和发挥很好的作用是在凌晨时分,如果我们睡得越晚,那么生长激素的分泌和作用的发挥会受到干扰。

其二,青少年要保证充足、适量的运动,坚持游泳、跑步、快走、跳绳等有氧运动。运动除了能够激发自身生长激素的分泌和作用的发挥外,对骨骼的生长也是有帮助的。

其三,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清淡。

最后,李豫川医生表示,矮小本身并不是决定是否需要治疗的唯一标准,身材高矮是生物多样性的表现,除非是经诊断患有矮小症的患者,否则不必过于介怀。

监制:郭静

总台央广记者:富赜

编辑:鹤佳 毕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