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国家图书馆举行《赵城金藏》重要历史资料抢救工作座谈会

2017-07-07 23:5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7日消息(记者张庶卓)7月6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赵城金藏》重要历史资料抢救性摄录工作媒体座谈会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与会专家高度评价《赵城金藏》重要历史资料抢救性摄录工作的重要意义,认为这项工作不仅与中央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反映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挖掘、整理、阐释和弘扬珍贵古代典籍文化方面的主动担当,也彰显了我党在文物抢救保护工作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对弘扬先辈先贤爱国主义浩然正气,启迪和教育后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赵城金藏》是金代雕刻的一部大藏经,故名《赵城金藏》,学术界又称《金藏》。《赵城金藏》于金熙宗皇统九年之前开始刊雕,至金世宗大定年间刻成,雕版地点在金代山西解州(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天宁寺。后因赵城广胜寺缺乏大藏经,故僧众从当时的燕京(即今天北京)将这部大藏经刷印,运回赵城,由当地庞家经访装帧,然后供奉在广胜寺内。1933年,《赵城金藏》重新发现于山西省赵城广胜寺。它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誉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

  据学界研究《赵城金藏》是《开宝藏》的覆刻藏,刻成时大约在7000卷左右。目前,国家图书馆藏有4813件。海内外许多图书馆和收藏单位亦有零星收藏。可以说《赵城金藏》是世界历代刊刻大藏经中流传至今,保存年代最早、现存卷帙最多、最完整的一部。然而由于《开宝藏》久已不传,几尽散佚,存世仅十余件。借《赵城金藏》得以窥见千年前《开宝藏》之风采。同时,《赵城金藏》也是金代刻书的实物标本,在中国印刷术发展史、藏经雕板史上有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一座了不起的宝库,也是研究我国刻经史和版本史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中国版本目录学和雕版印刷有重要意义。原国家图书馆任继愈馆长评说:《赵城金藏》已超越“国宝”,属“世界”文化遗产,它比建筑类遗产内涵深邃广袤,更值得研究、挖掘、推广。因此,《赵城金藏》不仅是浓缩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样本,也是包容和凝聚世界文化遗存的孤本秘籍,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也是我国与邻国长期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文献见证。

  此外,《赵城金藏》之所以珍贵,还在于它有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800多年中围绕着这部经卷,有断臂募刻的崔法珍;发现瑰宝的范成和尚;评估考证的蒋唯心;传出情报的穆彬;决策指挥的史健;批准抢经的安子文;受领任务的张天珩;入寺落实的李溪林、徐生芳;实施抢运的王万荣、张义龙;扫荡转移的曾远;精心护理的张文教;捐献国家的张筱衡;揭裱修复的孙长振、韩魁占;影印重编的任继愈、童玮……有名字记载的不下数百人。更多的则是成千上万没有留下名字的无名英雄,他们是捐募的村民,刻经的工匠,补雕的僧徒,流血牺牲的战士,爱护藏经的人民。从1933年《赵城金藏》被发现,到1949年移交到北平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保存,这部稀世珍品在动荡的年代中经历了辗转曲折的命运。特别是抗战时期赵城被日军占领后,在敌伪重重包围中,八路军虎口夺经,先后六次转移藏经的光辉历史,当为世人永久的珍贵回忆。

  为进一步揭示国家图书馆入藏《赵城金藏》重要史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17年6月正式启动《赵城金藏》重要历史资料抢救性摄录工作,旨在将全面系统记录采访人员的回忆,并到有关地区党史办、档案局调查访问有关人员和资料,抢救性拍摄现存碑铭、寺院、遗址、遗迹,及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抢救《赵城金藏》的档案、史料等有关内容,形成一份全面、系统、可靠的《赵城金藏》历史资料,以纪念那些所有参与过保护和抢运《赵城金藏》的先辈。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主持座谈会。来自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临汾市文化局、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相关单位的1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座谈。

编辑: 吴海波
关键词: 国家图书馆;赵城金藏;历史资料;抢救工作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