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航天工匠的摇篮——二院283厂马景来班组人才辈出侧记

2016-05-23 15:54:00来源:央广网

比学赶帮促提升

  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记者郭淼)仅仅21人的班组,有3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8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1人获得“航天科工十大杰出青年”。这样的成绩就是二院283厂马景来班组的标签。这个以航天科工首席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景来命名的班组,多年来发挥大型、先进数控车、铣加工优势,解决了多个型号关键件加工中的技术难题,为打造航天精品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以马景来、曹彦生、常晓飞、曹彦文四代师徒为代表的一大批航天工匠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为航天事业的沃土注入了无限生机。

  破牢笼,教学相长树新风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马景来依旧清晰地记得1971年刚刚入厂时的情景。当时不满17岁的他来到二院283厂开始了3年的学徒生活。那时有些师傅思想保守,不愿把真正的绝活儿传授给徒弟,他感到很痛苦。后来,自己当上师傅后,马景来便手把手、毫无保留地教自己的徒弟,打破了禁锢技术进步的牢笼。

  铝合金薄壁舱体加工是马景来的绝活儿,他加工的精度能达到一丝,也就是0.01毫米。从基本的站姿、装卡,到自己的绝技绝活儿,马景来都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徒弟。马景来说:“我觉得不像过去所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为即使你不讲人家也会去摸索,反而我觉得这种保守思想无论对单位还是对个人发展都没有任何好处。”

  除了工作上的传授,马景来还非常关注徒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扰。生产任务繁重的时候,曹彦生几乎天天都要加班,早上8点钟来,晚上11点钟才能走,有时候还要干通宵,再加上收入不高,这让他感觉有点儿委屈。马景来察觉到了曹彦生的苦闷,便主动找他谈心,鼓励他发扬螺丝钉精神。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的马景来,依然不分昼夜地和徒弟们一起加班、赶工。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之下,曹彦生逐渐摆正了心态,潜心钻研,很快成为车间的顶梁柱,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且成为北京市数控大赛的金牌教练。

  “加班,其实也是在磨炼意志。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做人上都能得到领悟,使自己静下心来,不浮躁了。”曹彦生不无感慨地说道。有了坚实的技术功底做基础,现在曹彦生还能用废料加工出奥运币、印章、米老鼠、海豚等形状的工艺品,成为活学活用、善学会用的典范。

  马景来师徒的率先垂范为“导师带徒”活动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班组里的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徒弟们认真虚心地学习,教学相长的新风日渐形成,营造了一种“师徒并进,精湛技艺,攻坚克难,勇挑重担”的良好文化氛围,班组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大幅增强。

教学相长树新风

  重培育,比学赶帮促提升

  二院高度重视对一线工人的培育,大力支持一线工人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开展岗位练兵。连续多年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使职工形成了积极参与竞赛的高涨热情。马景来班组成员不但在日常工作中苦练技能,在每次技能比赛前都会请马景来师傅和曹彦生等有丰富竞赛经验的“前辈”做具体指导。“通过技能竞赛这一平台,班组成员的技能水平短时期内便得到较大提升。”现任班组长翟萌介绍说。

  “7月份我一进厂,就正好赶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北京赛区的选拔赛。厂里特意安排了去年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铣工项目冠军的常晓飞当我的师傅。”曹彦文说道,“比赛前,二院组织了集中训练,厂里也给予我们很大支持,师傅传授给我很多操作中的心得和比赛经验。比赛期间,师傅还每天给我打电话,平和我的心态。”最终曹彦文获得2015年全国数控大赛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冠军,现在的他已经是一名掌握尖端数控技术的“90后”高手。

  “除了支持参加技能竞赛外,车间还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企业技术进步奖评审活动,及时总结平时工作中的绝技绝活儿,并加以推广,提高生产效率。”翟萌介绍说,“针对生产一线的班组成员大多会做不会写,所撰写技术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的问题,车间采取工艺人员与生产班组结对子的方式,通过相互交流切磋,促进了工艺与操作之间的融合,形成了一个互惠互利、双赢的局面。”目前该厂已经组织了十多届工人技术进步奖评审活动,马景来班组没有一年落空,获奖论文占到车间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一。

  多年来,马景来班组还坚持每周学习制度,结合生产中的难题,组织成员系统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班组内有好的经验和技术实行共享的原则,老同志研磨的实用刀具、新职工编制的优化程序都在组内进行充分交流,形成了一种“重学习、乐分享”的和谐、进取环境,班组成员总体技能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强实践,急难险重见真功

  “马景来班组是名副其实的攻坚克难、善打硬仗的团队。”283厂机加车间员工说。虽然马景来班组人数占车间总人数的10%,但他们每年完成的任务量却是车间任务总量的20%。“实践出真知”“打铁还需自身硬”是班组每个成员的共识。遇到急、难、险、重的型号零件加工生产任务,遇到难啃的“硬骨头”,马景来班组总是第一个冲在前。

  一种生产周期长、加工难度大的关键件,在以往的加工中一般为每2天1件,而按照生产节点要求,每天至少完成1.5件的工作量才能保证按节点完成。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马景来班组集思广益,集智攻关。一方面,马景来带领班组成员潜心钻研加工设备的性能,充分开发设备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组员们根据经验对工件材料、机床功率、刀具的加工效率进行系统分析,不断优化切削参数。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加工效率提高了6倍,每天能够生产3-4件,保证了产品的按期交付。

  一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艰巨任务到来时已经临近春节,马景来班组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该任务。这是一个风险很大的难关,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零件的直接报废,严重影响整个型号研制进度。班组沉着应战,反复试验,最终成功扭转不利局势,确保了零件质量合格。加工任务完成后,已经到了除夕夜。大家事后才知道,一位组员的衣兜里还揣着一张节前准备回家过年的火车票。

  历经一次次大风大浪洗礼、啃过一块块“硬骨头”的马景来班组在实战中锻炼了人才、精进了技艺,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面对诸多的荣誉和光环,他们说:“这是一份更大的责任和压力!”丝毫不敢懈怠的马景来班组,正大踏步朝着“打造一支具有全国顶尖、一流水平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关键时刻拉得出来、拼得上去,‘硬骨头’啃得下来”的目标坚定前行!在不断传承精湛技艺与航天精神的道路上,他们将一往无前!

编辑: 龙明洁
关键词: 航天;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