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砥砺奋进的五年】安徽: 社会救助,兜牢民生底线

2017-08-12 11:04:00来源:安徽日报

  补齐制度短板,健全救助体系

  宣城市宣州区古泉镇桃岱崔村村民吴枝民,曾长期和妻子在外打工,家中经济条件原本尚可。去年底,吴枝民被查出患有癌症,巨额的治疗费用一下子让这个普通家庭捉襟见肘、陷入困境。 “幸好民政部门给了低保政策,帮我缓解了压力。 ”吴枝民说。

  将符合条件的因病支出型贫困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是今年我省在社会救助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快构建社会救助体系,打造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国务院出台《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后,我省出台实施意见,对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八项救助制度建设作出具体安排。

  城市和农村低保多年来各有不同规章制度的状况,在去年7月成为历史。随着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正式施行,城乡低保有了统一的制度安排和申请办理流程,促进了困难群众享有低保的制度公平、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

  五保对象、孤儿等特困人员的生活,党和政府牵挂在心。去年11月,省政府就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出台文件,明确提供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和丧葬等多方救助保障。以基本生活为例,不仅供给衣食、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还给零用钱。生活不能自理人员,还能获得照料护理等基本服务。意外伤害、事故等突发状况,往往让普通家庭陷入窘境。以“救急难”为目标,2015年以来,全省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向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的家庭和个人提供了及时、高效的帮助。健康脱贫“351”“180”政策剑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教育、住房、就业等领域一系列救助举措密集出台,制度短板加快补齐,我省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形成,进一步织密筑牢了民生兜底保障网。

  投入真金白银,提升救助标准

  走进金寨县梅山镇清水敬老院,绿草茵茵,桂花、杜鹃、香樟、石榴等花木相映成趣。树阴下,三五老人闲坐聊天,神情中透着惬意。在这里,老人们一日三餐干稀搭配、荤素结合,衣服鞋袜由院方定期定做,每月还有100元零花钱。 “政府给敬老院的投资越来越多,老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敬老院院长潘明告诉记者。经济社会在发展,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救助标准,均有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去年,我省城乡低保人均月保障标准分别为494元和314.4元,全省市、县农村低保标准均达到或超过3000元/年,实现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的目标。今年上半年,省级又就调整提高低保标准下发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3450元/年,且增幅不低于8%,实现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标准,按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60%确定。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不低于基本生活标准的10%。今年上半年,集中供养五保对象平均供养标准达每人每月555元,分散供养五保对象平均供养标准为每人每月387元。 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等投入也在持续增加。今年上半年,医疗救助支出6.3亿元,直接救助困难群众101万人次,同比增长分别为124%和25.4%。临时救助资金支出1.1亿元,救助6.6万余人次,救助水平为1658元/人次,同比增长分别为8.2%和11.3%。真金白银增加投入,更加有力地纾困解难,让救助对象得到了更多实惠。

  完善运行机制,织密救助网络

  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因家中突遭变故,定远县能仁乡十几岁的慕飞、慕伟兄弟俩变得无人照顾。民政部门通过当地村委会及时了解情况后,迅速将兄弟俩安排到敬老院临时居住。经后期跟踪联系,兄弟俩的一个亲戚将他们接到家中,民政部门为他们办理了孤儿证,两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学习有了监护。

  定远县探索出一套“主动发现、综合施策、托底救助”的“救急难”做法,确保了慕飞、慕伟兄弟俩及时获助。对特殊困难群体,定远县每月定期排查、建档立卡,当地所有乡镇都设立救助基金,及时了解群众困难,第一时间安排救助。如今,这套主动发现、综合施策、托底救助的机制,已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有效消除了救助“盲点”,让群众“急难”得到及时帮助。

  精准、便捷的救助机制,是社会救助体系高效运行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快推进“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急难”工作主动发现、社会力量参与等多种机制,全省150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确保了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的建立,为精准识别救助对象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省民政部门与公安、住建、工商、税务、人社、残联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核对平台联网查询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截至2016年底,全省各市通过核对平台累计核对26.64万户次、51.24万人次,反馈疑似问题2万多户、5万多人。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社会救助中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同舟共济”灾后社会工作服务等专业品牌,为受灾群众、低保特困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了资源链接、危机干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专业服务,受益人数逾16万人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社会力量作用充分发挥,救助工作更加及时、透明、公正、有效,困难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得到有力保障,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编辑: 鲍玉婵
关键词: 社会救助

【砥砺奋进的五年】安徽: 社会救助,兜牢民生底线

  城市和农村低保多年来各有不同规章制度的状况,在去年7月成为历史。随着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的正式施行,城乡低保有了统一的制度安排和申请办理流程,促进了困难群众享有低保的制度公平、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