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传薪火 再造辉煌
--中原文学在现当代的复兴
20世纪是历史大变动的时代,也是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在此大背景之下,中原文学接续历史文脉,开始了浴火涅?之后的重生,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文学豫军”已成为中国文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厚重的文化积淀,21世纪的中原文学将重现历史辉煌,中原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将为中原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厚的精神力量和资源。
刘宏志(河南中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五四之后,一批河南文学家在文坛崭露头角。1922年,徐玉诺出版了诗集《将来之花园》、《雪朝》等作品,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冯沅君、曹靖华、于赓虞、尚钺、师陀、苏金伞等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发表诗歌、小说和散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凝重而执著的河南作家或活跃于京沪等地,或坚守奋斗在苦难的中原大地上。姚雪垠、李季、刘知侠、穆青、魏巍等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出现的诗歌名篇。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文学创作佳作不断。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李 的《李双双小传》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杨兰春编剧的豫剧《朝阳沟》也唱遍全国。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文学创作出现了新的高潮,一批作家在文坛占有重要地位。张一弓的中短篇小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引领中国文坛。姚雪垠的《李自成》、魏巍的《东方》、李 的《大河东流去》,都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进入九十年代,河南成为现代乡土文学和社会历史小说以及诗作的重镇。二月河、张宇、李佩甫、田中禾、乔典运、王怀让、李洱等本地作家以及豫籍作家刘震云、周大新、阎连科、刘庆邦等推出了在全国具有影响的作品。其中二月河的“落霞系列”以宏大的文学气度书写康乾盛世,在美国获得“海外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奖”,影响力遍及华人世界。
历经百年沧桑,河南文学队伍的群体形象日渐为全国所瞩目,“文学豫军”成为一个被文学界广泛接受的概念。文学豫军以创作与理论并重的实绩和阵容为文坛所重,以独立的文学精神和自觉的文学意识跨入文学的新世纪。
白本松:文学史的发展是有连续性的,并具有一般事物波浪式前进的共同规律。河南文学在古代的灿烂与辉煌,为河南文学及中国文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一定时期的衰落毕竟是暂时的,走过历史低谷之后再创辉煌也是必然的。今天,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古老的中华民族已开始走上全面复兴之路。目前,文化体制改革正深入推进,河南也提出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文化建设高潮正在兴起,这些都为文学的昌盛提供了难得的社会环境与条件。在这样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河南文学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责编:周琴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