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0日消息(记者多玛)近日,蟹岛特斯拉交付中心在北京落成,该中心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采用Delivery Vision智能交付系统、配备充电设施和休闲空间,是特斯拉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交付中心。

(特斯拉北京蟹岛特斯拉中心,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北京蟹岛特斯拉中心落成仪式当天,也是特斯拉进入中国整整八周年纪念日。活动现场,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现场致辞并表示,特斯拉会“一如既往地深耕新能源领域的新思路、新技术、新创造,助力中国新能源事业再创辉煌,早日实现‘双碳’目标”。特斯拉中国北区交付负责人张明帅向在场的观众全方位介绍了北京蟹岛特斯拉中心。多位特斯拉老车主也来到现场,特斯拉将新车交付到新晋车主手中,并表达了真挚的祝福。

汇集硬件、软件优势,打造特斯拉亚洲顶尖门店

北京蟹岛特斯拉中心占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仅室内就可以同时交付超过百辆新车。为提升交付效率,其室内设计贯彻“全程可视化”原则,正面墙壁被落地窗覆盖,视野通透、一目了然。一楼是广阔的交付区域,新车整齐地停在车位上;能够俯瞰整个交付区域和业务办理区的二楼,以简洁明快的装修风格布置了休息区,细心设置的小沙发和按摩椅,让用户在办理业务的同时,可以得到更好的休息。同时,特斯拉还为用户提供了大量车位、充足的充电设施,用户在“车主讲堂”上学习用车小窍门、与车主俱乐部的车友们小聚,或在多媒体影音区进一步感受特斯拉科技与智能的魅力时,也无需担心停车和补能问题。

(特斯拉北京蟹岛特斯拉中心,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同时,北京蟹岛特斯拉中心将采用模块化流水线的交付模式,并将Delivery Vision智能交付系统投入使用。它可以帮助车主确认预计交车时间、让员工更好地掌握业务办理状态,而北京蟹岛特斯拉中心也能更有效地分配交付现场的人力资源,提高交付速度,带来数字化、智能化的交付体验。

服务方面,特斯拉也为中国用户推出更符合使用习惯的服务形式,以定制化服务体验,为车主打造出反馈及时、服务到位、省时省事的服务体系。目前特斯拉的问题在线解决率可以达到85%以上,一次性修复率更是达到97%,客户反馈满意度保持在93%以上。

激活电动汽车产业 助力“双循环”新格局

中汽协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销量急剧增长,从2013年的1.8万辆,到2020年已达136.7万辆,增长了近一百倍,预计2021年将新增76%。2013年特斯拉正式进入中国后,迅速在全国56个城市铺开数百家体验中心和服务中心。

随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建成投产,在本土化战略的推动下,一批供应商顺势获得发展,制造产业链、供应链得到进一步完善。特斯拉以高标准参与供应商质量管理,进行标准化推广,培育了大批优秀的供应链企业和技术人才。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17.3 万辆,其中特斯拉约为5万辆,占比近30%。而随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完成作为出口中心的转型,其出口量持续增长,继今年7月突破2万辆后,8月创造了3.1379万辆的出口记录,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参与和推动力量。

助力“双碳”目标 为中国能源转型提供“T方案”

交通领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中国汽车碳排放逐年递增,保持在中国碳排放总量的7.5%以上。其中,大部分来自汽车行驶环节汽柴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以及汽车制造环节所产生的排放。

特斯拉通过电动汽车的推广,推进减排。以纯电网充电计算,特斯拉汽车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包括汽车使用和制造),不到燃油车均值的一半,而如果在使用太阳能充电的情况下,这一比例则会降低10%。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目前,在充电网络建设方面,特斯拉在中国开放使用的超级充电站数量已突破900座,超级充电桩超过7000桩,并开通了“极光之旅”“西北大环线”“丝绸之路”“川藏线”等充电线路,充电网络覆盖330多个城市。既消除了消费者行驶中的里程焦虑,又形成了一种“减排新势力”。而随着特斯拉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开放,减排效果将进一步凸显。

特斯拉为减少生产端的碳排放,有力地推进了供应商本地化、提高废料回收利用等。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整体本土化率则已达86%,远超美国弗里蒙特工厂的73%。同时,通过建设“新型制造工厂”可节约全球汽车产业均值约一半的废料生产,并通过提高回收率,不断改进工厂的可持续性。目前,上海超级工厂在造车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率已达96%。

此外,特斯拉还打造了一套由电池、储能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配套软件等组成的系统性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通过旗下太阳能发电、储能以及纯电动汽车产品,特斯拉设计了由 Powerwall、Powerpack 和 Solar Roof 等组成的独特的能源解决方案,集合了能源的采集、发电、存储和使用,能够满足家庭企业和公共事业的需求。

针对电动汽车的电池废弃问题,特斯拉致力于构建电池全生态,无限接近环境“零影响”。从研发、生产、使用、回收的电池全生态环节考虑,于2020年成功安装了第一阶段的电池回收设施,电池原材料金属可达到92%的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