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四川新面貌
打造西部“羌绣之乡”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多层次开发 提升羌绣产品竞争力
震后羌绣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暴露出人才匮乏,缺乏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市场不畅等诸多问题。今年3月27日,北川邀请文化产业专家及省市相关领导召开了羌绣文化特色产业园区项目研讨会。专家认为,建设产业园区,组建专业的研发设计和管理团队,可以集聚羌绣人才,培训提升羌绣技艺,挖掘羌绣文化内涵,创意设计羌绣新品,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北川拟在距新县城3公里处规划建设占地248亩羌绣文化产业园,按照“文化+创意+科学+旅游”的模式,打造以羌绣为特色的中国刺绣文化博物馆群落,集羌绣文化研发、创意设计、艺术技能培训、传习体验、刺绣工坊、民族服饰等开放式可观式的加工区,会展中心及艺术家村为一体的特色园区。“创意研发具有品牌价值的羌绣精品,才能提升羌绣产品市场竞争力。”北川绣娘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四川省民间艺术刺绣工艺大师张桂熙告诉记者。北川绣娘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11年2月在北川新县城巴拿恰注册落户,建立了羌族生活文化馆,2011年4月20日正式营业。公司现在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依靠公司+农户运作模式,现有专职员工86人,农户500余人。公司已开发出羌绣服饰、羌绣工艺品、礼品、旅游饰品四大类产品。开业近一年时间,羌绣馆内销售额约达1200余万元,夏布出口5670余万元。
该公司与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民族学院、川音绵阳艺术学院联合组建了羌绣研发中心,将羌绣产品更多地融入地方文化、羌民族文化。研发中心创作出反映地震题材的作品《危难时刻》、《再造一个新北川》、《敬礼娃娃》、《生死救援》、《震前北川》、《震后北川》、《崛起》等生动反映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反映灾后重建题材作品《新生》、《永昌巴拿恰》、《禹王桥》、《新北川》、《涅槃羌乡》等灾后重建的巨大成果和灾区人民的新家园,新生活,新气象;反映羌民族美好生活如《幽谷恋歌》、《羌女》、《绣女》、《羌笛和口弦》、《羌寨之夜》、《金丝猴》、《生命之光》等具有浓烈民族和地域特征的作品;反映羌民族古老生活的作品《索桥》、《茶马道上的背夫》、《过溜索》等生动再现了古羌人的劳动生活;反映禹生北川的作品如《大禹治水》、《禹王像》、《羌山禹庙》、《石纽停云》等具有浓烈的禹羌文化特征。这些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产品问世,为羌绣产业打开了一片天地。
为不断革新羌绣传统技法,北川先后组织企业到苏州镇湖和四川郫县等地考察学习苏绣、蜀绣技艺,采它家之长,补羌绣之短,既保留了古老羌绣粗矿、色彩鲜明的特征,又吸纳了蜀绣、苏绣、湘绣等做工细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