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四川新面貌
打造西部“羌绣之乡”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多举措帮扶 打造羌绣产业主力军
走进美丽的吉娜羌寨,一座高高的碉楼门牌上挂着“云云羌”三字的横匾,“云云羌”是吉娜羌寨里一个集古老羌绣工艺品展示、现代羌绣产品订制销售以及羌绣技艺培训的场所。其创办者就是羌乡人何国良。
地震前,何国良应聘于河南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出任总经理,年薪12万元。“这次大地震,对家乡的羌族文化破坏太严重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400多件羌族文物悉数被毁,而且大量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面对羌族文化遭遇的劫难,从小就酷爱羌族文化的何国良伤心不已,他思考着如何挽救羌族文化?如何使羌族同胞维持生计,重新振作?
他毅然辞掉年薪丰厚的工作,将10万元的积蓄全部捐出,又通过贷款等方式筹集到10万元开始自己创业。为了全面深入了解羌族文化,何国良走访了北川、松潘、阿坝等五十多个乡镇,了解羌族历史渊源、文化及变迁,学习羌绣古老针法及民族的民风民俗。
2009年10月,在县文化旅游局、文化馆、北川羌绣推进办、羌绣协会的帮助下,何国良成立了北川莎朗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在吉娜羌寨利用碉楼开办了绣品展示区“云云羌”。随后,他又利用自己所学,创新改良古老针法,羌绣的文化得以传承创新。
“羌绣原先制作管理落后,缝制多为自给自足,绣娘们缝些衣服、鞋、布袋等供自己家里使用,制作零散,没有统一的协调管理,质量不一。”何国良说。
记者看到,就在这幢建筑内,羌族人的云云鞋、花围腰、绣衣、绣垫、绣挎包等日常物件都有羌绣装饰。羌绣作品的图案、色彩以及针法均蕴涵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情调,体现出千年古羌文化的沉淀。
“云云羌”将技艺培训、定制销售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羌绣的生产链,促进了羌绣产业化发展,也同时带动起当地居民,尤其是妇女就业。“在家刺绣”的方式使得妇女们可以在家里、田间,利用任何空闲时间刺绣。
“地震中工厂被毁,就被迫下岗了,天天在家里无所事事,经过两个月的培训,我现在已经学会了十几种绣法,在家门口就了业,给家里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绣娘朱碧华说。
震后,为助推羌绣产业发展,北川在社保、生活补助等方面给予羌绣传承人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他们自主创业。组织专家编写出版了《羌绣教程》,对绣娘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几年来,北川共组织培训羌绣2万多人次,培养专业绣娘300余人。全县10个乡镇有30%的羌族妇女掌握了基本羌绣技艺,并与公司签订了产销协议。
为加大对羌绣行业的管理力度,协调政府与企业、群众的关系,该县成立了北川羌绣协会。聘请深谙羌族历史文化又有管理经验、水平和影响力的社会人士为会长,知名羌文化专家、学者为顾问,羌绣骨干企业法人为副会长,绣工代表为会员。同时以协会为主体,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北川羌绣”商标和地理标志。并落实了对陈丽等5名羌绣传承人的相关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