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与海的完美结合—中广网记者吴菁摄
山无陵,江水为枯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当造物主用一个个奇迹征服人们眼球的时候,能做的除了慨叹和惊诧以外,又能做些什么呢?没有例外的,我们又一次拜倒在了昌黎惊人造化的脚下。
沙、海,这两个本来看起来没有任何交集的家伙,却在韩愈的故乡如此缠绵的拥吻着。在蔓延近万米的交接处,它们如此忘我的吻着,将蓝与黄的爱恋书写的这样悲凄又浪漫。像温柔的手,蓝色的海这样爱抚着这里的沙滩,相隔千里万里的一对恋人在四处碰壁之后,终于冲破了自然的法则,在天地之间惊天动地的想相逢。压抑已久的情感没有想象中的热情似火,却低调的有些默然,太久的不间的恋人,应该是羞怯的吧,欲说还休,眉目传情,这海和沙恰似国学里小姐和书生的模样,爱,在于久长时,不期于朝朝暮暮。
不禁的,我的文字惯性的酸了起来。其实,当我听到昌黎用有世界难得一见的沙海相连的奇景,又有着“海洋与沙漠的吻痕”如此这般浪漫的修饰时,我已然有些酸了。脑海里不能抑制的爱恋的想象决堤般的洗刷着思想的每一个角落。所以,看起来冷静的出奇,实际上兴奋的澎湃不已。
天与地之间没完没了的恨与爱,人与人之间没完没了的喜与烦。
在昌黎翡翠岛的“黄金海岸:,我们2008中国海洋纪事黄渤海报道组一行,用脚和眼真实的见证了这一造物的奇观。
脱靴、除袜,“黄金海岸”的细腻温润一下子就释放了你全身的感官。脚踩金黄,微微的陷入,悄悄的吸附,阻碍你拔脚前行,实际是一种羞涩的挽留。42米的高度,实在是难以称之为高,然而攀爬的难度却不断地提醒着“会当凌绝顶”的艰难。当我们嬉笑着打赌我们组弱不禁风的中广网的美女“林晓黛”能否“成功登顶”的时候,她用娇喘嘘嘘的一句“真是太美了”终结了我们对海边沙山吸引力的质疑。
拍照、休憩、四处观望,满眼满口的赞叹用各种方式被释放。业务指导耿旭站长关于“海洋”的重新注解独辟蹊径。万里沙山,前海后草原,油油的绿中,一个老汉鞭子下的羊群跳跃着一直被定义为“纯洁”的色彩。故,引耿站奇思——“海洋”便被另解为“海羊”。心情爽朗,笑语不断,故兴致盎然。耿站长兴所至,用脚在平静的沙面上“挥毫泼墨”,当形神兼备的一个大大的“寿”跃然沙面的时候,同行的当地海洋局的领导的话有让我们有了另一种体会。“别看今天留下这么多的脚印,明天一早这沙山又回复原貌了!”
其实我们早就应该想到,这沙和海的姻缘本就是海洋季风牵的线,正是这红娘不断吹送的催促,才让沙和海这对恋人的不舍分别,踏上岸边,当面前的林带阻碍了沙前行的脚步时,它只有高高的叠起,形成了这壮观的沙山,造就了这奇特的沙海相连。从此沙山和海就开始了千百年的牵手,沙不舍离去,回首凝望紧牵着它手的海。所以,现在,在面向大海的一边沙坡平缓,在背海的一面脊背般的陡直峭削。当然,这只是我,有些奇思妙想的猜测吧。然而,被人们用各种方式标记着的面海一面,第二天都会回复原貌却是不争的事实。季风抚过被人们踏乱的沙山,应该是海在轻轻掠去遮挡着爱人面颊的丝丝乱发吧。这就像是在暗示着人们和自然的那种微妙的关系吧,在博大的自然面前,人总是渺小的,无力的,就算曾经费尽心思的想在自然中镌刻下自己的足迹,虽种种努力,也终究是黄粱一梦的被悄悄填平。
人与自然之争,由来已久,在人们获得改造成功的“蝇头小利”的窃喜里,一直容忍的自然温婉的提醒着,一切回归本然的例子正在不断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