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9月25日消息 今晚,“神七”将载着3名航天员冲上云霄,去实现全人类的飞天之梦。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每一次飞天,都会带给人们新的惊喜。即将开始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看点?
看点1
出舱:中国人足迹留在太空
“神五”、“神六”的航天员,都是在舱内活动。而开展出舱活动,是“神七”飞行任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这一活动将首次真正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太空。
解说(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出舱活动本身是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之一。人在太空可以发挥自动化机器无法替代的作用,而出舱活动是人在太空中有效工作的重要条件。如能突破出舱的技术,航天员就可以在飞行器外从事组装、维修等科学实验工作。
出舱活动取得突破,就将完成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再进一步,我国将完成交会对接任务,掌握了发射入轨、安全返回、在轨工作、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技术,就可以从事更大规模的、持续的载人航天活动。
看点2
舱外航天服:“生命盾牌”
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出舱活动顺利完成的关键。“神七”飞行任务中,我国研制的舱外航天服将首次公开亮相。
解说(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舱外航天服是世界上结构最复杂、技术最先进、价格最昂贵的“服装”。它既要能够保护航天员免遭宇宙空间环境的伤害,又要与载人飞船实现同样的功能,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和功效保障支持,被形象地称为航天员的“生命盾牌”。中国人研制出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只用了不到4年。服装整体设计和各部件的设计、组装都是由我们独立完成的。这套服装造价约3000万人民币。身高160厘米至180厘米的人,都能通过调节服装大小穿着。
看点3
乘组:从一人、二人到三人
“神五”搭载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了1天,“神六”搭载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飞行了5天,而“神七”将搭载3名航天员在太空飞行3至5天。
解说(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神七”将首次实现满负荷状态下的考核。同时,要求航天员操作主动大于被动,自主性很强。“神五”航天员只是跟地面通话,“神六”只进行穿舱,而这次航天员要进行航天服的拆包、组装、测试、穿脱等操作,并出舱取实验材料、进行太空行走。航天员的心理素质,是出舱活动成败的关键之一。
看点4
在轨试验:尽量提升效益
这次飞行任务将在轨进行一系列科学试验,最大限度地提升载人航天飞行的效益。
解说 (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顾逸东):“神七”将进行我国第一次中继卫星用户终端试验。试验成功后将大大提高我国中低轨道航天器测控覆盖能力。
这次飞行任务还将进行固体润滑材料的在轨试验,将中国科学院提供的固体润滑材料在外太空暴露后,由航天员在出舱行走时进行回收。
“神七”飞行任务还将完成伴随卫星的在轨试验。
看点5
搜救指挥:地面转到空中
对航天员和返回舱进行及时搜救,是确保航天员安全和任务完成的重要环节。“神五”、“神六”的返回搜救,都是采取空中搜救为主、地面搜救为辅的方式进行。“神七”任务中,为提高应急搜救效率,搜救模式转变为空中救治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
解说(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搜救指挥机构从地面转到了空中。搜救的组织指挥、搜救人员的输送、航天员的转运和医监医保,将全部在直升机上进行,地面车辆的使用数量将大大减少。
看点6
火箭:更舒适、更安全
火箭是航天员“登天的阶梯”。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已经成功将6艘神舟飞船送上太空。这次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火箭,进行了两大技术攻关,解决了“8Hz”问题和“415秒”问题,火箭的可靠性和舒适性进一步提高。
解说(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升空时,火箭曾经出现了频率约为8Hz的纵向单频振动,使航天员感觉不太舒适。针对这一现象,火箭系统科技人员开展了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和振动抑制设计工作,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发射神舟六号飞船时,火箭飞行至415秒附近时出现异常现象,一些参数出现较大幅度跳变或趋势转折。科技人员经过攻关,找到了这一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将火箭二级增压管路由铝合金管更换为钢管,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
看点7
飞船:返回舱“变”气闸舱
飞船要具备像船闸一样的过渡功能,才能在航天员出舱和进舱时起到压力调节作用。因此,这次科研人员把飞船轨道舱改建成了既能让航天员生活、又能当气闸舱使用的两用舱。这种一物多用、投入少效益高的特点,是对中国航天人想像力、创造力的巨大考验。
解说(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要把轨道舱改进成为气闸舱,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密封;二是要有泄复压功能。“神七”的内部设计更加人性化。从外观上看,由于轨道舱在这次任务中没有留轨功能,取消了轨道舱外面的太阳能帆板和相应的发动机。飞船原来的两对“翅膀”,现在只剩下一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