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广视频 | 节目展播 | 核心阅读 | 财政措施 | 货币措施 | 宏观经济 | 相关评析 | 热词解析
相关评析 更多...
·十项扩大内需政策对八大行业影响分析
·“4万亿元”大蛋糕怎么分
·争分夺秒 狠抓落实
·从政策组合的变迁看当前经济形势
·新华社评论员:立足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
·各界人士评说:国家一揽子政策 坚定我们信心
·证券日报:刺激经济十大政策在期盼中来到
·高层释出积极信号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合力保增长
·积极财政政策将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证券报:“促增长”应远近结合
热词解析
·名词解释:布雷顿森林体系
·名词解析:CPI指数
·名词解释:存款保险制度
·名词解释:农村沼气工程
·词解释:南水北调工程
·名词解释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核心阅读
“十项措施”如何影响百姓生活
中广网    2008-11-15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1月15日消息 国务院近日出台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不仅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更是符合百姓愿望的民生之举。这次积极财政政策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民生,强调民生对经济的拉动。

    扩大内需 民生拉动

    十大措施的一大亮点就是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放在以改善民众的生活为基础上。尽管对基础设施投资也是这次十项措施的重点,但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民生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多年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发动机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始终存在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消费始终不旺,对经济拉动乏力;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等价格较高,是老百姓不能承受的“重”,百姓只能倾向用储蓄来进行自我保障,自然不敢消费,不仅不敢花未来的钱,连现在的钱也不敢花。

    因此,只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使广大人民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也才能使消费旺盛起来,解决国家经济中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问题,提高中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后劲。

    我们看到关于十项措施中有许多实打实的惠民措施,无一不立足于民生的改善与提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住房、教育、医疗、收入问题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只有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民生安定,消费才能旺盛起来。这样,建立起一个刺激消费的长效机制,使之成为一个支撑经济的强壮支柱。

    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从民生入手,发展经济,这是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关键,也是拉动需求促进发展的关键,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应该看到,群众收入得到了提高、民生状况得到了改善,还能缓解、遏制外部经济危机继续向我国经济蔓延的趋势,达到经济和社会效应的“双丰收”。

    民生工程 百姓受益

    有学者指出,中央政府在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将使百姓从中受益。同时,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步伐,提高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扩大消费,进一步稳定市场信心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举数得。

    于是,有人惊喜地指出,民生的“春天”已经到来——

    目前,低收入者面对高房价望而却步,住房问题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问题。人们在十项扩大内需的措施中发现,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位列首位。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7年底国家用于廉租房建设的投入资金为165亿元,而2007年的投入突破性地达到94亿元。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各地廉租房建设,是这一政策中最大的亮点之一。政府通过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会很大程度上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有专家直言,宏观调控一定要抓住增加普通百姓收入这个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关键点。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则是扩大消费的基础。扩大内需,加大相关行业的投资必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增加更多就业机会。

    这次,中央财政在增加重点民生工程投入的同时,对广大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改善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尤其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提价总额约500亿元。同时,要较大幅度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农民可以增加收入206亿元。

    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精神,中央财政将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一步支持地方解决依法破产和中央政策性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参加医保问题,调整优抚对象和建国前老党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抗日战争参加革命的离退休干部护理费标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由2007年中西部的1200个县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所有县。

    针对这些措施,业内人士指出,总数为5700万人的城乡低保人群也将成为此次政策的直接受惠者。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表示,当前提高城乡低保人群的收入非常必要,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用意”,即:可以直接扩大消费。

    医疗、教育和文化,也成为这次投入的重点。就此,专家指出,民众是民生工程的最大受益者。除了物质上、资金上的实惠,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出台,也是提升公众消费信心的政策性引导与启动。

    着眼消费 意在长远

    回顾历史,很多专家经常将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与当前的国际“金融海啸”拿来做一比较,并由此探究现阶段政策的合理性。但专家学者们研究发现,历史并不总是惊人地相似。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表示,与1998年扩大内需相比,这次情况有一个重大的不同,现在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比1998年高出了很多台阶。所以,这次拉动内需的措施,其重点不只是基础设施投资,更多的是公共的消费性投资,或者是面向消费的投资。

    他以廉租房为例,“廉租房短期内是投资,但是建好了以后,它实际上是拉动了老百姓的住房消费。再比如,对河流、对空气的治理也是这样。水治理干净了,空气治理干净了,这实际上提高了我们的消费的层次。所以,这些措施短期看是投资,实质上更是一种公共消费。”

    很多专家学者对当下“保增长”之策着眼于投资和消费的趋向,表示出了赞赏。通过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公共财政的“归位”和“到位”,可以达到让“想花没有钱”的低收入人群、“有钱不敢花”的中等收入人群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强化消费意愿的效果。

    刺激内需,民生优先,调整分配,鼓励消费,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这正是抵御“金融海啸”最有效的应对之策。

    “这一系列政策调整,释放出‘保增长’的强烈信号。政府投资将会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市场信心将会进一步恢复,我国经济完全能够保证平稳较快增长。”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认为。 (记者 杨亮 张玉玲)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