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独家音频 | 最新报道 | 图说给水团 | 团队之精神 | 军民鱼水情 | 人物风采录 | 给水兵故事 | 军民鱼水情 | 人物风采录 | 相关链接
团队之精神 更多...
·勇闯四大沙漠
·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上下更大功夫
·把主题教育搞活搞实
·人民军队的永恒主题
·井架前的军人荣誉
·汗水流尽方觉甜
军民鱼水情 更多...
·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
·南部山区逢盛事 回汉群众饮甘泉
·留在黄土高坡的记忆
·黄土高坡掘甘泉
·捧来清泉献边疆
·“百井维修”工程缓解西海固旱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最新报道
宁夏陡坡村群众捎给胡总书记的心里话
中广网    2008-01-24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月24日消息 2007年岁末,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封寄自宁夏西海固地区一个小山村的群众来信。宁夏彭阳县陡坡村全体村民为宁夏军区给水工程团官兵帮助他们打出三口甜水井,专门给总书记写信报喜。去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翻山越岭来到陡坡村,与村民亲切交谈,询问生产生活情况,特别关心解决好群众的饮水问题。

    喜讯传来,胡锦涛总书记作出批示:“宁夏彭阳县陡坡村全体村民来信感谢宁夏军区给水部队帮助他们打井,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请向给水部队全体官兵转达亲切慰问。希望再接再厉,做出更大成绩。”

    宁夏彭阳县陡坡村24岁的青年徐天利,外出打工回村过年,让他最吃惊最高兴的一件事,是村里打出了3眼甜水井,全村323户回汉群众喝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流水。这是陡坡村自古未有的事。在徐天利的记忆中,他们喝的一直是地窖积蓄的雨水,还从来没在家门口喝过清泉水呢!

    陡坡村是六盘山东麓一个小山村,位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上,海拔1700多米。这里十年九旱,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去年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翻山越岭来到陡坡村,察看小流域治理成果,与村民亲切交谈,询问生产生活情况,叮嘱当地干部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饮水问题。

    从此,陡坡村的群众有了新的企盼。这些年,小流域治理见效了,一层层梯田披上了绿装;宁夏在西部率先实现户户通电、村村通路,小山村亮起来了,土豆“倒”出去卖出了苹果的价儿。遗憾的就是天天喝地窖水,村里嫁闺女不看金不看银,就看人家有几窖水,啥时候喝水不看天就好了。

    去年9月,宁夏军区给水工程团钻井三连奉命来到陡坡村找水打井。说来也怪,连队刚扎营,天上就下起了雨。扶老携幼赶来欢迎的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说,早就听说给水团在西海固“百井扶贫”的事儿,今天终于打到咱这儿了。这不,一个夏天都没下雨,解放军一来,井还没打,“水”就来了,这是喜雨、富雨,好兆头呀!

    哗哗的雨水给久旱的陡坡村带来喜气,却给官兵搭帐篷带来了麻烦。连队长途奔波七八个小时,还没喝过一口热水呢!村里的乡亲纷纷赶来,拉着官兵到家里过夜。连长刘涛连忙辞谢:“我们部队有纪律,出来打井不能打扰老百姓,等雨小点就搭帐篷。”这时,气温已骤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村里小学的张校长说,那就住到学校新修的教室吧,只是还没有安玻璃,四面漏风。当晚,三连官兵挤在没有安装玻璃的教室里,当了一夜的“团长”。

    总工程师穆真明接到赴陡坡村勘察水源的任务,正赶上女儿第一次出远门到北京上地质大学。他本来说好送女儿上学的,但在任务面前,他说服妻子和女儿:“有多少老百姓连水还喝不上呢!你上地质大学,从今天起就要准备吃苦。”他当天就率部队出发了。

    在50多天的打井过程中,给水团官兵经历了天寒地冻的考验,也遇到过生死攸关的险情。当3号井管下到136米时,突然被卡住了。两个班干了两个多小时,才将井管松动,没想到卷扬机又刹车失灵,井管一下子跌入井口60多厘米。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紧急焊接。为了够得着焊接点,士官王志良、卢大鹏脱掉大衣,趴到冰冷的雪地上,在井口小、焊帽伸不进去的情况下,直接用眼睛观察焊接点。其他同志紧紧拉住400公斤重的井管,半个多小时一动不动,手脚冻得麻木。焊接完成,王志良、卢大鹏已经站不起来了,眼睛肿得两周后才睁开。

    第一口井出水那天,整个陡坡村沸腾了,鞭炮、锣鼓齐鸣。在县城打工的后生跑回来了,媳妇们穿着新衣服来了,凡有亲人在外的家庭都急着打电话报喜讯,就连卧病在床的老人也让孩子用架子车拉到了水井旁,要尝一尝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下面涌出来的甜水。

    为了感谢给水团的官兵,村民们合计,请村党支部书记徐文魁执笔,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贫水山区的老百姓,能在家门口喝上甘甜的井水,这是村里人从来都不敢想的事啊!乡亲们喝在嘴里,甜在心里,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感谢亲人解放军!”2007年11月14日,胡锦涛在来信上作出批示:“宁夏彭阳县陡坡村全体村民来信感谢宁夏军区给水部队帮助他们打井,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请向给水部队全体官兵转达亲切慰问。希望再接再厉,做出更大成绩。”

    去年老兵退伍的时候,徐文魁和60多岁的张耀儒老人受乡亲们委托,扛了两大袋土豆和杏干,赶了几百公里路到银川,为退伍老兵送行。张耀儒老人激动地说:“在村里我给你们的帐篷里送火炉送了6趟,当时那个费劲哩,死活不肯收,今天不能让我把这些土豆再背回去吧!”

    如今,陡坡村每天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水井旁。村民们来拉水,总要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说说内心的打算和喜悦。

    最高兴的是女校长张瑾。她说,过去,很难给孩子们描述“河流”“游泳”这些课本上的词汇。如今,水井就在学校里,“咱山里娃也像城里孩子一样天天喝上自来水啦!”

    养殖户王生孝盘算着有了水就可以多养牛。他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如今人畜用水都够了,每家可以多养4头牛,每头一年净赚2000多元,加起来就增收8000多元,“有了水,这富可不就是眼前的事嘛!”

    曾是运水专业户的朱万贵现在没生意了,但他说:“我很高兴下岗。有水了,我想搞个蔬菜暖棚,让大伙儿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菜!”

    年届88岁、村里年纪最大的张国栋老人拉着记者的手,动情地说:“请你们给胡总书记捎几句咱山里人的心里话,总书记来时仔细过问村卫生室的事儿,现在,输液、打针不再跑远路了,政府统一配送药品,药价比过去低了三成,群众都叫好哩!总书记最惦记的吃水问题也解决了,给水团送来党的温暖,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感谢亲人解放军!”听了他的话,大家都念叨说,总书记来时连一口水都没喝呀,过两年请总书记再到陡坡村看一看,喝一杯咱西海固的水!乡亲们的心里话,夹杂着爽朗的笑声,随着哗哗的流水声,传得很远很远……

    井涌欢歌,流水涟漪。多甜啊,西海固的水!(解放军报/张弛 董强 马三成 宫曦岭)

来源:解放军报    责编: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