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独家音频 | 最新报道 | 图说给水团 | 团队之精神 | 军民鱼水情 | 人物风采录 | 给水兵故事 | 军民鱼水情 | 人物风采录 | 相关链接
团队之精神 更多...
·勇闯四大沙漠
·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上下更大功夫
·把主题教育搞活搞实
·人民军队的永恒主题
·井架前的军人荣誉
·汗水流尽方觉甜
军民鱼水情 更多...
·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
·南部山区逢盛事 回汉群众饮甘泉
·留在黄土高坡的记忆
·黄土高坡掘甘泉
·捧来清泉献边疆
·“百井维修”工程缓解西海固旱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军民鱼水情
黄土高坡掘甘泉
中广网    2008-01-23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出水了!咱陡坡村开天辟地第一次有了甜水井了。”11月15日,宁夏彭阳县陡坡村千余名汉族和回族群众奔走相告,燃起鞭炮,像过节一样庆祝某给水团官兵为他们打出3眼甜水井,结束了村里世世代代无甜水喝的历史。村党支部书记徐文魁动情地说:“这甜水喝在嘴里甜在心里,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感谢胡总书记,感谢亲人解放军。”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要帮助群众解决吃水难的问题

    今年4月12日,蓝天丽日。宁夏彭阳县陡坡村村民一大早就用架子车、毛驴车拉着树苗和浑浊的窖水,赶往刚刚返青的山峦上挖坑植树。

    “总书记来了!总书记来看大家了!”60多岁的村民张耀儒听到喊声,放下镐头与老伴向村部跑去。气喘吁吁的张老汉赶到村部时,电视上时常坐在百姓炕头、与群众交谈的胡锦涛总书记正站在村务公示栏前,与村支书徐文魁亲切地交谈着。 
 
    陡坡村位于数十条黄土高坡交汇的最高部位,海拔1700米,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使得这里十年九旱,年平均降水量在200毫米,沟谷里常年见不到积水,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汉族和回族群众靠水窖集流的雨水生活。近年来,村党支部“一班人”急群众所急,苦干巧干发展生产,使年人均收入由过去的不足300元增加到千余元,但仍有3个自然村的182户820人常年吃窖水,遇到大旱时节只有开着三轮车到10公里外的县城拉水,来回一趟的水费和运费每方就要40多元,每户年收入的五分之二都用于吃水。吃水难严重困扰着村民奔小康的步伐。为此,村党支部把解决这一难题作为今年为村民解决的4件难题的第一件,公布在村务公示栏内。总书记在公示栏看到村党支部的这一承诺,问徐文魁怎么解决吃水难。徐文魁说,引自来水投资大不现实,找地下水没机械没技术也不可能,准备建集雨场、集雨窖,但这里已经连续6年大旱少雨,许多水窖都没有水了。总书记听到这里更是十分关切,叮嘱在场的领导要帮助群众解决吃水难的问题。总书记说,对群众的承诺一定要落实,如果不落实,群众就不信任了。

    群众的难事,总书记的嘱托,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8月底,宁夏军区政委刘国祥在彭阳调查民兵工作时,看到缺水严重困扰着村里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的发展,心头沉甸甸的。与此同时,一份固原军分区帮助驻地群众打井的建议书摆到了宁夏军区司令员陈二曦的办公桌上。宁夏军区研究后决定,让曾在固原这块贫水区打了百余眼扶贫井的给水团为陡坡村找水打井,扫除村民小康路上的拦路虎。
 
    给水团领导的坚强决心:

    就是砸了团队荣誉的牌子也要开进陡坡村

    8月30日晚,给水团党委会议室里灯火通明。

    “当年百井扶贫时为啥只在彭阳打了9眼井?就是因为那里地质结构复杂,地下水奇缺,尤其是陡坡村在上次普查中属极度贫水区。”

    “极度贫水区不等于无水区,只要我们群策群力,打出甜水井还是有希望的。”

    “我们干什么事都要讲科学,无把握之仗不能打。实事求是给领导讲清楚,领导会体谅的。”

    “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人民是我军力量所依。”团长王进良、政委刘智峰讲出的话掷地有声:“就是砸了团队荣誉的牌子也要开进陡坡村,揽下这瓷器活。”

    9月5日,团高级工程师兼总工程师穆真明心情沉重地迈出家门,坐进等在楼下的指挥车上时心里不禁涌起一阵酸痛。他和团参谋长宋建荣按照团里的安排,率领由9名官兵和水源侦察车组成的水源勘察小组向陡坡村驶去。明天,他18岁的女儿将第一次出远门,到中国地质大学上学。原本在女儿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和妻子就商定好了由自己送女儿上学的。那几天女儿十分高兴,满以为父亲可以陪自己几天,可临到出发时去陡坡村执行水源勘察的任务下来了。面对团里让他带队的决定,他说服妻子和女儿,让妻子陪着女儿去报名。想起这些,49岁的穆真明眼角湿了。

    “物探误探,误差一半。”这句至今在地质勘探行业流行的话,在给水团次次被改写。

    多年的记录表明,给水团找井定位准确率在95%左右,许多时候实现了100%。这次为在极度贫水区打井再次实现100%,穆真明和他的战友们抛开陡坡村是“贫水区”、“无水区”的成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野战找水法,用6天时间跑遍陡坡村方圆10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每个人的迷彩鞋都开了口。一份陡坡村水文地质勘察和井位选定报告送到了宁夏军区领导的办公桌上。

    陡坡村党支部书记徐文魁说:

    解放军像当年红军一样拥政爱民

    9月16日清晨6点30分,给水团办公楼前彩旗飘飘,鼓声震天,官兵们挑战应战声此起彼伏。

    6点45分,团长王进良宣读宁夏军区命团队开赴陡坡村执行找水打井任务的命令,并宣布由善于打硬仗的三连携带最新的打井设备开赴陡坡村完成打井任务。

    好像上天有意考验官兵的意志,16日傍晚7时许,三连到达第一个井位时,连续几年没有下超过半小时雨的陡坡村,这时却下起了大雨,并且持续到第二天中午。“这是喜雨,老百姓说是解放军带来的福雨。”连长刘涛翻着连日志说,“这下可让官兵领略了山村秋季雨夜的寒冷。”他说,那天晚上全连官兵挤在还没有安装玻璃、四面透风的小学教室里,人人当了一晚上“团长”。

    家住虎岔的老汉张耀儒说,连队在他家院子左侧打井时,正赶上当地二十几年不遇的阴雨天,解放军的4顶帐篷里阴冷潮湿。他给解放军送去4个炉子和劈柴,刘连长说什么也不收;他腾房让解放军住,可刘连长仍没答应。那段阴雨天气里连队断了4天水,因为道路泥泞运水车进不来,他送去自家集水窖的水给连队,连队也不要,就用自己挖的集雨沟里的水。 

    “连队的纪律真严,他们的苦心我们世代都忘不了。”张老汉说,他的老伴是从有甜水喝的地方嫁过来的,到现在还隔三岔五地回娘家喝几天甜水再提几瓶回来。为解决吃水问题,他几十年里带着4个儿子挖了12个水窖和3眼几十米的深水井,其中一眼井挖了60多米也没找到甜水。如今解放军主动上门帮助打井,想起来眼泪就止不住地流。

    “我们在井场打井的官兵不容易,为保障钻井和官兵生活用水的驾驶员也不容易。”代理指导员杨正伟说,陡坡村属典型的黄土层,钻井只能采用清水回转钻井法,需要大量的清水,本地没有就只好到10公里外的县城去拉。10多公里全是盘山道,这段时间里又遭遇连阴雨,雾多路滑,时刻考验着驾驶员的作风和技术。他们经受住了考验,两个月里确保了昼夜不停的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确保了安全无事故。

    总工程师穆真明说:

    科学找水科学打井打出了解放军的好形象

    “在极度贫水的陡坡村打出甜水井,真是奇迹。”11月15日,3眼爱民井同时出水,来自宁夏自治区市县水利部门的人员说,多年来,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陡坡村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多次派出专业人员进村勘察,结论都是打不出水。有人提出从县城给村里引自来水,但因需要经费太多无法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陡坡村后,县水利部门从邻县雇了一支钻井队,与给水团同时进驻该村找水。在给水团成井出水时,地方钻井队还没有打到水。

    给水团成立以来,历次打井中下的井管都是钢管。这次在陡坡村,他们大胆使用建团以来从未使用过的水泥井管,从地方请来相关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技术,解决了黄土层水量补给小的难题。他们针对回转式钻机无法实现冲击钻井工艺的难点,创造性地运用清水回转钻井法,运用冲击钻井与回轮钻井相结合的工艺,以总进尺380米、成井深度303米的效率成功打出3眼甜水井,并无偿建好配套设施,培训机井操作手,满足人畜生活饮用水需要,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9月26日,陡坡村小学第一口井冲孔换浆结束时已是傍晚。接下来应是依靠钻机下井管,而他们这次下的是水泥管,必须把钻机移开,用专用机械来下。移钻机要收井架,按规定必须在白天,否则易出现不安全因素。可井管如不及时下,又易导致井孔坍塌,使好不容易打出的井报废。当时天空还下着雨,增加了施工的难度。怎么办?在井场守了好几天的团长王进良和政委刘智峰立即召集参谋长和总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商议对策。  

    为避免井孔坍塌,确保打井成功,团里决定冒险一搏。他们用两台车灯和一具工程探照灯解决照明问题,所有操作由干部骨干完成。经过大家齐心协力,晚上9点,当浑浊的井水和着泥浆冲出井口时,风雨中的井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地方政府和群众不仅在取得成功时给予祝贺,在我们打井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政委刘智峰说,“打井没有电,地方电力部门主动把电缆电杆等设备送到连队并帮助安装好;十几天的阴雨天把黄土路泡烂了,交通部门开来工程机械帮助修路;风雨交加时,镇里送来了煤炭火炉;中秋节,学校师生和群众为官兵送来了月饼;连队帐篷外经常有人放袋土豆,放筐蔬菜,放篮玉米棒子。”连长刘涛动情地说:“老百姓对解放军的真情时刻温暖着官兵,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

来源:《人民军队》报    责编: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