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银川1月7日消息(记者李志勇)水是制约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宁夏军区给水团自觉发挥优势,积极为加快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后,该团主动请战,先后完成了银川河东机场、银南引黄灌区开发、银北中低产田改造、银西万亩荒地开垦、国家“5A”级旅游区沙湖开发、红寺堡移民区新农村建设等20多项重点工程的水文地质勘察任务,帮助因缺水面临困境的内蒙古吉兰泰盐化集团、宁夏前进农场、银川西夏啤酒厂等多家企业解决了用水难题。
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内蒙古吉兰泰盐场,有近300年的采盐历史。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土地严重沙化,常常风沙弥漫,职工要用很多时间和精力,和上黄泥固定沙子,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房屋内外的沙子;由于饮用水含氟量不断增高,对职工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不少人联系调走,职工人心涣散;由于盐湖面积缩小,盐藻养殖缺水,产量连年下降,生产陷入困境。新一届盐场领导清醒地认识到,破解这种困局,关键要有充足的淡水。他们在前期钻探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后,慕名找到了给水团。面对企业的困难,第一届团领导同样心急如焚,他们爽快地答应了企业的请求,从此开始了30年不懈为国有企业找水打井的历程。从1975年开始到2005年,他们先后为该企业打井53眼,解决了吉兰泰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用水,稳定了人心,保住了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链条、持续快速发展增添了不竭动力。30年来,吉兰泰企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的历史,就是给水团一代代官兵一以贯之服务人民的历史。1998年,钻井四连在为盐场打井时,钢丝绳突然断裂,1300公斤重的10节钻杆掉了下去,多次打捞均未成功。如不将钻杆捞上来,这口井就报废了。连队在井台上紧急召开会议,研究处置方案,决定吊人下去把钻杆扶正。但井口没有加固,容易塌陷,如果下去可能有生命危险。年近60岁的高级工程师王学印说:“我有经验,也60岁的人了,就让我下去吧!”士兵党员黄生球则说:“我身材矮小,还有兄弟,让我下吧!”官兵就是这样为吉兰泰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份力量。
现在的吉兰泰已经发展成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沙漠绿洲和工业重镇,当年举步维艰的盐场,业已发展成集制盐、盐化工、生物制药三大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盐化集团,成为中国盐业总公司最大的子公司,共有员工5400多人,总资产50亿元,年销售收入20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进入我国轻工企业200强。给水官兵在与吉兰泰人长期并肩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吉兰泰的职工说:“没有宁夏军区给水部队,就没有今天兴旺发达的吉兰泰!”吉兰泰人把给水团每一名官兵,都视为他们的“荣誉市民”,凡到吉兰泰的给水官兵都被尊为贵宾,都要采用蒙古族的最高礼遇接待。工程师杨杰从少尉排长到现在的中校工程师,一到吉兰泰,连街道打扫卫生的老大爷都认识。
国营前进农场地处宁夏北部盐碱滩,从1953年建场的第一天起,农场干部职工就想方设法找水打井,但打出来的不是干窟窿,就是苦咸水。农场也因为找水打井伤了元气,生产很不景气。1988年12月,农场领导抱着希望找到给水团。该团很快组织官兵对农场460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了全面勘察,两年多时间打出了20眼淡水井,其中1眼自流井日出水量达1000多立方米,使农场的生产效益连年提升。
1992年初春,银川河东机场建设准备立项,急需水文地质资料。自治区有关部门点将给水团承担勘察任务。该团紧急抽调技术骨干和2个钻井连队,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工作,成井2眼、打勘探孔46个,按时提供了近百份报告和图件,解了机场建设立项的燃眉之急。
给水团还创造了一口井救活两个工厂的神话。那是90年代初,银川海宝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找到给水团,焦急地说,他们投资100多万元,建了一个养鸡场,一个羊绒厂。养的鸡,腿软无力,过一段时间就死了,出口的羊绒到了国外就被退了回来,他们请宁夏农学院的教授对鸡进行会诊,结论是由于饮用的水矿化度太高,硫酸根离子、氟离子超过国家标准,厂里先后找了几个地方打井队,都说解决不了。
给水团领导派出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几天的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及勘察,认为在地下200米深处,还是有希望打出甜水的。但是部队机械老化能不能完成任务?面对困难,团党委决定:“机械操作全由技术骨干上。”经过20多天的奋战,又在原来水质不好的地方打出了一口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日出水量达1000多吨的水井,由于有了水质比较好的水源,养鸡场、羊绒厂又恢复了生机。养的鸡骨质坚韧,很少发病,洗出的羊绒也畅销了。工厂为团里送来了锦旗,连声说:“只有解放军才能为我们解忧,一口井救活了两个厂。”
因为有给水团帮助企业找水打井,一次又一次的解决了近百家企业的用水危机,为企业注入了鲜活的动力,为西北经济发展注入生命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