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独家音频 | 最新报道 | 图说给水团 | 团队之精神 | 军民鱼水情 | 人物风采录 | 给水兵故事 | 军民鱼水情 | 人物风采录 | 相关链接
团队之精神 更多...
·勇闯四大沙漠
·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上下更大功夫
·把主题教育搞活搞实
·人民军队的永恒主题
·井架前的军人荣誉
·汗水流尽方觉甜
军民鱼水情 更多...
·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
·南部山区逢盛事 回汉群众饮甘泉
·留在黄土高坡的记忆
·黄土高坡掘甘泉
·捧来清泉献边疆
·“百井维修”工程缓解西海固旱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最新报道
“如果这井打不好了,我们真是对不起所有的人”
中广网    2008-01-23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银川1月8日消息(记者李志勇)“我们最快乐最高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成井出水,我们每打一口井就好比作家写一本书,画家画一幅作品,我们也把打井看作是我们的一个作品,我们所打的井要是得到了官兵、老乡的认可了,我们的作品也成功完成了,那我们就感到由衷的自豪;如果打的井没水了,我们的压力很大,没办法和父老乡亲交代,更没法和团首长交代,真的,如果这井打不好了,我们真是对不起所有的人”宁夏军区给水团钻井某营副营长刘涛这样对记者说。

    在记者不到一周的采访中,总有一些感人的话语萦绕在脑海中迟迟不能忘却。而副营长刘涛在给记者介绍当年给水团打井的情况时,眼中总会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好似整个人都融入了当时的环境中,给水兵在打井的过程中的那些苦、累、脏、险好像都呈现在记者的眼前。

    不论在那茫茫的戈壁滩上,还是在遥远无际的边防连上打井,“如果这井打不好了,我们真是对不起所有的人”在这句话无时无刻的在给水团官兵们的耳边想起,他们知道,自己打的井就是老百姓所期盼的甘泉,就是边防连队给水的保障,打井若要不成,老百姓和边防连的官兵们就要继续吃没有水的苦头。苦、险、脏、累是给水兵的职业特点在给水团打井的历程中,这是这样打井的信念激励着我们一带又一代给水团官兵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打井作业中。为了能够打好井,这些可爱的战士们经历过无数次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考验,甚至有些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就高度关注西北极度缺水的现实。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一定要填补西北地区水文地质勘察空白。”给水团就是根据这一指示组建的专业给水部队。尽快查清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毛乌素四大沙漠水文地质状况,就是该团的首要任务。 

    四大沙漠沙丘林立,沙山高的可达一百多米。夏天地表温度能把鸡蛋烫熟、胶鞋底烤变形,帐篷里犹如蒸笼,即使坐着什么都不干也会闷得喘不过气来。冬天最低气温可冻死骆驼。遇到沙暴袭击,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官兵常被飞石砸得伤痕累累。在沙漠中执行任务,很容易迷失方向,有时一连几天找不到宿营点,断粮断水,随时都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物探分队的官兵,每人身背30多公斤的器材,牵着负重的骆驼,每前进500米就要定一个点,打桩、装机、观测、记录。普查分队一般采取小群多路的方式进行勘察,进沙漠后由于通信联络不便,常常十天半月没有音讯。钻探分队转场携行物资有60多吨,运输机械常常在沙漠中“趴窝”,官兵只能靠绳拉肩扛,仅一二十里的路程,就要起早贪黑走十天半月。

    打井时每天都要与冰冷的泥浆和钻杆打交道,棉袄被浸湿后冻成坚硬的冰盔,双手如果粘在钻杆上,一不小心就会撕去一层皮。给水官兵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有的时候两三天吃不上一顿饱饭,甚至只能靠馒头蘸盐水度日,靠树叶草根充饥,靠漂着驼粪的水解渴。一次,十连班长宋延民带着3人小组到沙漠腹地取水样,整整10个小时过去了,他和战友没有进一滴水,嘴唇由泛白到起皮、裂口、流血,继而头晕、心慌。有一名战士已经干渴得说不出话了,宋延民看看驼背上的水样,望望无边无际的沙漠,再瞧瞧生命受到威胁的战友,狠狠心无奈地做出决定:“喝吧,一人只喝一壶盖”,大家终于走出了沙漠。回到连队后,宋延民就喝水样的事主动在军人大会上作了检讨。从此以后,“水样和生命同在”就成为给水兵自觉遵守的纪律。此后不久,工程师杜文臣带领的小分队又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硬是相互搀扶着一步一休息地走出了大漠,一滴不少地带回了11个水样。技术员宋义辰带几名战士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勘察时,受沙暴袭击迷失了方向,团里派人多次寻找没有踪迹。水尽粮绝之后,奄奄一息的他们留下了一封遗书。直到第三天被牧民发现,得以生还。钻井五连在腾格里沙漠腹地执行钻探任务时,遇到连续风沙天气,给养车进不去,连队被困在沙漠中,仅有的140斤黄豆全连煮着吃了7天,147个鸡蛋熬汤喝了4天,最后全连靠面糊糊又坚持了3天。到了第15天,全连喝了一天的盐水。最后,一把草根成了全连唯一的食物,在官兵们手中传来传去,谁也舍不得吃。连长李云双命令,每人吃一口,必须等到救援。当救援分队赶到时,大部分战士已经晕倒了。那一次,全连平均每人掉了几斤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保质保量地完成了7眼勘探孔的钻探任务,为查清该地区的水资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征服四大沙漠中,有6名官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人致残。五连战士李富居因患重感冒不下施工一线导致肺水肿,六连战士赵治荣在处理机械故障时右手4个指头被轧断,七连战士张健在施工中被风暴吹断的高压线电击牺牲,十一连副连长游元明的左脚被钻杆砸成粉碎性骨折。二连技术员王志民常年在沙漠中风餐露宿,患上了肝病,为了完成水文地质报告的编写任务,他带病坚持跑完了分散在1.6万多平方公里的每个作业点。肝部疼得受不了,就拄着木棍往前挪,几个月下来,用断了8根木棍。当在乌兰布和沙漠中找到大面积承压自流水时,他兴奋不已,坚持靠在行军床上赶写勘探报告,没日没夜地对数千份资料、数万个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病情一天天恶化。大家劝他赶紧治疗,他总是说:“等报告写完再说吧”。报告完成了,他却倒在了工作台上,年仅44岁。

    2006年的一天中午,四连正在北疆野外打井作业时,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连长张小龙让大家穿好雨衣继续施工,没想到狂风大雨过后,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打得官兵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夏季的北疆,草木茂盛,蚊虫肆虐,落到脸上战士便不停的拍打驱蚊,就这样有些战士的脸都被自己打肿了,而且在施工场地常有毒蛇出没,这种毒蛇颜色和地面颜色差不多,而毒性确大的惊人,甚至以前有战马都被这种蛇咬伤致死。为防不测,连队就在工地周围撒上硫磺,晚上点着火堆施工。钻井三连为杜拉那拉边防连构筑地表给水站时,需要在灌木丛中开辟一条长200米、宽4米的简易通道,官兵初来乍到,不识草性,结果8名战士被有毒的蝎子草刺伤,全身红肿,疼痛难忍,但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施工进程。

    给水官兵正在北疆野外打井作业,不仅为边防建设不仅甘洒热血和汗水,而且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6月16日下午,在哈桑边防连施工的四连回族战士魏小龙,突然晕倒在操作台上,连队急忙将他送到就近的昭苏县医院抢救,在病床上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守在一旁的指导员徐殿闯说:“指导员,我可能不行了,连队打井的任务还很重,不要因为我影响进度。如果我死了,就将我埋在咱们打井的地方,让边防上也有一个卫国戍边的给水兵”。魏小龙病故后,按照回族习俗,遗体要运回家乡安葬。当团领导把魏小龙的遗愿告诉他的父母时,魏小龙的父母深明大义,同意将他就地安葬。魏小龙的事迹在边防军人和当地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反响,边防官兵、清真寺的阿訇、附近的各族群众都赶来为他送葬。

    给水团官兵就是这样,走戈壁、闯沙海、上高原、下冰川,足迹遍布9省(区)、90多个县(市),不辞辛苦和劳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百姓和官兵找水吃。给水团自组建33年以来,先后为军队和地方打井1283眼,可解决8000万人畜饮用,谱写了一曲曲新时期忠实履行人民军队根本宗旨,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动人篇章。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