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介绍他,见面就觉得彼此有一股相互的吸引力,觉得你心里早早地想的那个模模糊糊的人,就是坐在你眼前的这个人了。以前模模糊糊的那个人突然清晰了,出现在你的生活里,……对,像一首流行歌里唱的,我爱上一个不顾家的人。” 杜文臣工程师的妻子孙秀云以这样的开场白接受我们的采访。
杜文臣是钻井工程师,解决钻井过程中的难题,必须到现场,也注定一年四季在外奔波,他回家就像住店,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孙秀云从河南老家随军12年,至今没有一份正式工作,每次她催杜文臣快点联系,他总是推说没有时间。一家三口生活靠他一人工资维持,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为了补贴家庭生活,孙秀云帮别人补帐篷、压面条,扛过铸铁管子,拉过黄土车。劳累了一天,孙秀云回到家中冷锅冷灶,买煤买粮全是她的活。而丈夫此时却远在浩瀚的大漠深处,指望不上。儿子长到17岁,杜文臣没有辅导过一次功课,全由妻子包揽。一段时间,儿子学习成绩下降,家长会上,老师很不中听但却一片好心的话语,令孙秀云如坐针毡,她强忍着泪水回家痛哭一场。前年深秋,杜文臣要到乌兰布和沙漠处理最后一眼井的故障,临走时再三交代妻子等他回来贮存冬菜。到11月中旬,仍不见丈夫身影,再不动手买冬贮菜,就要吃一冬天的高价菜。孙秀云只好带着儿子,推着小平车,从1公里外的市场拉回两车白菜和土豆。
“老杜心宽,他对家里的事稀里糊涂,你问他家里总共有多少钱,他保准一点也不知道。就连给他家里寄钱也一直是我寄的……没办法,我爱上了一个不顾家的人。”妻子继续说着丈夫。透过她的言语,我们感觉到了她对他的爱。
这个不顾家的人一门心思研究钻井技术。经他负责的200多眼水井,成井率高达99%,外加7项科研成果,11篇获奖的优秀论文,称得上是青年技术队伍中的佼佼者。这些年来,他还练就了“一听清”、“一看准”的绝招,钻井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准是人到“病”除。
给水官兵们奋战300昼夜,圆满完成“百井扶贫”工程。凯旋时,“全国双拥模范城”银川市的市民夹道欢迎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