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独家音频 | 最新报道 | 图说给水团 | 团队之精神 | 军民鱼水情 | 人物风采录 | 给水兵故事 | 军民鱼水情 | 人物风采录 | 相关链接
团队之精神 更多...
·勇闯四大沙漠
·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上下更大功夫
·把主题教育搞活搞实
·人民军队的永恒主题
·井架前的军人荣誉
·汗水流尽方觉甜
军民鱼水情 更多...
·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
·南部山区逢盛事 回汉群众饮甘泉
·留在黄土高坡的记忆
·黄土高坡掘甘泉
·捧来清泉献边疆
·“百井维修”工程缓解西海固旱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人物风采录
李树棠——三次放弃调北京
中广网    2008-01-23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李树棠是给水工程团的高级工程师,因先后3次放弃调回北京的机会,被誉为“铁杆西北”。  

    1956年从长春地质学校毕业的李树棠,一直在华北地区从事地质探矿工作。1974年底,国家地质总局鉴于他在地质探矿领域的重要贡献,决定调他去北京工作,就在调令下达之时,给水工程团来河北省地矿局特招技术干部,看上了李树棠。是来西北军营还是进北京?同窗学友和同事们纷纷来开导他,说:“你都40岁了,西北那么艰苦,去那里能干出啥名堂?”面对这些忠告,他有自己的想法:北京的条件是要好得多,将来的研究成果会多一些,但是,部队的给水事业才起步,更需要有人去为之奋斗。因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到西北找水的工作。

    来部队后,有两件事使李树棠终生难忘: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阿克苏海,一个13岁的小男孩告诉他,长这么大很少洗脸,做饭用的水是从五六十里外驮回来的。另一件是在中蒙边界某边防连,连长向他介绍说,因为缺水,战士们服役三年连一次澡也洗不上,赶上下大雨,战士们光着脊背跑到雨中淋一淋,算是过了一回洗澡的瘾。为过这一回瘾,不少人感冒发烧。听到这些,他感到鼻子发酸,作为给水部队的技术骨干,他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下决心扎根西北找水打井。

    1982年,基建工程兵部队即将撤销,团队归建兰州军区。这时,北京水文地质指挥部来函征求李树棠的意见,准备借调他进北京。这是首都北京第二次向他敞开大门。

    那一段时间,李树棠十分苦恼。他很清楚,自己舍不得离开大西北,舍不得离开当初选定的在西北沙漠找水的事业。他明白,这项事业对西北沙漠治理和国家经济建设规划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可是,他无法向老伴、女儿表述自己的心情。他觉得,他欠她们的太多了。老伴看出了他的心思,平静地对李树棠说:“既然你不想离开西北,那咱们就留下来吧,我和孩子们会支持你的。”

    1985年,部队大规模精简整编,团技术处编制被撤销,李树棠从处长的职位上退下来后,一度列入编外。摆在他面前的去向有两个:一是回北京,按技术级别享受师职待遇,舒舒服服安度晚年;另一个去向便是继续留在西北,走戈壁、钻沙窝。当时还有地方几家勘探单位找上门来,聘请他当技术顾问,条件相当优惠,有的只要他挂个名,每月就可以拿到三四百元的好处费。可李树棠却动情地说:“我从小失去父亲,备受苦难和歧视。是党和人民免费送我上小学、初中、中专,连吃饭、穿衣、零花钱都是国家供给的。作为祖国养育的儿子,在西北一些地区人民群众还靠天吃水、喝苦咸水的时候,在军队野战给水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我怎能放弃为之苦苦追求了大半生的事业,而去贪图享受呢!”李树棠再一次放弃进北京的机会,决定留在团里继续为西北人民找水打井。从那时起,他主要负责为地方普查勘探、找水打井等工作。10多年来,他在陕、甘、宁三省区,累计完成了十几项重点工程和数百眼井的勘探和成井任务,给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群众带来了幸福。在这些工程项目中,有两项成果荣获军队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他被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为全区建设系统先进个人;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宁夏军区授予“爱民模范”;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来源:解放军报    责编: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