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独家音频 | 最新报道 | 图说给水团 | 团队之精神 | 军民鱼水情 | 人物风采录 | 给水兵故事 | 军民鱼水情 | 人物风采录 | 相关链接
团队之精神 更多...
·勇闯四大沙漠
·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上下更大功夫
·把主题教育搞活搞实
·人民军队的永恒主题
·井架前的军人荣誉
·汗水流尽方觉甜
军民鱼水情 更多...
·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
·南部山区逢盛事 回汉群众饮甘泉
·留在黄土高坡的记忆
·黄土高坡掘甘泉
·捧来清泉献边疆
·“百井维修”工程缓解西海固旱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科学打井
给水团科学打井有保障
中广网    2008-01-23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银川1月7日消息(记者李志勇 孙利)“宁夏军区给水团给我们企业打井几乎保持不败纪录,打一口,成一口,这个就需要科技的支持,所以给水团打井,看似简单,但是却很有内涵。”内蒙古盐化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张万德告诉记者。

    是的,宁夏军区给水团一路走来,既靠的是忠诚、奉献,也靠的是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及打井技术的创新。仅有满腔的政治热情和不畏艰苦、英勇顽强、善打硬仗的战斗作风是远远不够的。

    早在1985年,给水团受命在兰州华林山找水打井。这里海拔1900多米,以前曾3次打井,都没有成功。该团不畏困难,重新勘察后,摸清了水文地质特点,研究提出了科学的成井方案和措施。施工中,遇到钻孔漏水,他们就用锯末和石灰乳止水;遇到大卵石取不出岩芯,他们就研制新型取芯工具、改进取芯工艺,克服技术难题,终于成功打出了一眼深230多米、日出水量达1000多立方米的供水井,被甘肃省地矿部门称为奇迹。后来,给水团又借鉴华林山打井的成功经验,在贺兰山小井沟、木头沟等地质结构比较复杂的地段,打出了12眼阵地供水井,总结和积累了在复杂地形成井的经验,创造了最快72小时成井的好成绩。他们编写的给水部(分)队专业训练大纲,在全军推广使用,促进了我军给水保障能力的提高。

    给水团创新理论与打井相结合 打井成功有保障

    给水团率先将科技含量较高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理论应用于野战给水,采用“网结区、网线区、网眼区、水文电测井”等新技术,在西北边疆重点区域,勘定战时紧急取水井位1300多处,构筑一批大型军地兼容的战时给水站。先后完成了“虚实相拥、先机开设、利用现有融冰净水”等36个战时给水保障的理论研究。探索了在戈壁大漠地层复杂条件下找水成井的一系列新方法,使打井成功率由过去的75%提高到98%。解决了未来作战中净化污染水源等一系列野战给水保障难题,为各军兵种部队野外训练,以及执行重大联合军事演习任务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实现了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给水团坚持科技强团人才兴团 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的专业干部队伍

    给水团始终抓住干部队伍科技素质这个关键,依靠科技优势,在贫水区找到了富水带、富水线、富水点;依靠科学工艺,在苦咸甜水并存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分层止水取水,抽出了甜水;依靠技术创新,在复杂地质结构区域攻坚克难,令同行刮目相看。最近10年,他们找水定位344处,成井341眼,成功率达99.33%。全团有28名技术人员取得重要科研和技术革新成果,6名同志获得政府特殊津贴。他们研制的我军第一部“转盘式模拟钻井机”,获得了军队训练器材研制和革新成果一等奖;探索的给水勘探经济核算管理办法,被总参编入《阵地给水工程定额》手册印发全军。高级工程师王学印的《贺兰山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科研成果,为探索西北地区地下水贮存条件提供了新的途径。他的课题组研究总结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理论在国防找水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学精神、求是态度、精准作风,是给水团官兵心中找水的GPS定位仪, 给水团就是这样运用科学技术来武装头脑,实现了科学找水,科学打井,真正的为老百姓及部队解决了饮水困难,也为当地的经济及生态环境建设增转添瓦。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