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山西印象

走进朔州应县

中广网 2010-08-18

    

应县县城

佛宫寺释迦塔夜景

驰名中外的“应县紫皮大蒜”

应县情况简介

 

    一、自然地理

    应县地处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南端,东邻浑源,西连山阴,北毗怀仁,南接繁峙、代县。北距大同70公里,南抵太原220公里,东抵北京380公里。全县东西宽46.5公里,南北长47.5公里,国土面积为1708平方公里。全县辖3镇9乡,298个行政村,30万人。

应县一分山、二分川,恒山、龙首山、黄花梁南北拱卫,全县土地254万亩。川、山、丘陵面积分别为143.5万亩、88.2万亩和22.4万亩。应县地处黄土高原,属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四季分明,冬季较长。年平均降水量360.9毫米,年平均气温7.1℃。极端最高气温36.4℃,极端最低气温-30.5℃。无霜期,山区90-110天,川区134-141天。境内有桑干河、浑河等5条过境河流。

    二、历史文化

    应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部落居住。战国时归赵地。秦时归雁门郡。汉置剧阳县。北魏建都平城,应县为畿内地,置繁峙郡。唐末置金城县,后唐置应州。辽金元时应州属西京路(大同),明清隶属大同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属山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察哈尔省。1952年重归山西省,属雁北行署管辖,1993年归朔州市管辖。

    应县自古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有文化大县之誉。这几年,应县县委、县政府经过挖掘整理,系统地提出了应县文化发展的三条主线:一是以世界上惟一最古老、最高大纯木结构释迦塔和金代建筑净土寺为主的古建文化。佛宫寺释迦塔和净土寺,是两处国宝级文物。特别是释迦塔是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在建筑创意、建筑技术、建筑风格上为我们留下许多待解之谜。二是以佛教界的稀世珍宝,佛牙舍利为主的佛教文化。1966年和1974年,佛祖释迦牟尼的两颗佛牙舍利在应县示现。1979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组对两颗佛牙做鉴定,组长是文物鉴定泰斗、我国四大文物鉴定专家之一的史树青。专家组鉴定结果:这两颗佛牙舍利是释迦牟尼的真身遗骨,属国家三级文物。宗教领袖赵朴初,也写诗给了权威认可。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佛祖的宫殿与塔”(著名佛学专家方立天话),佛宫寺是佛祖的道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佛教界有一颗佛牙相当于半个地球财富的说法,应县有两颗佛牙舍利,这是佛教界的稀世珍宝。三是以五代和辽金为主的灿烂的历史文化。

    五代时应县曾走出三位皇帝、辽朝出过九位皇后,历史上涌现出五位宰相。雁门关外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应州的龙凤,朔州的将,云州自古打大仗。”五代时应州人李嗣源为帝期间,政治稳定,号称小康。特别是应县人后唐庄宗李存勖,一代伟人毛泽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毛主席在读《通鉴纪事本未》中《后唐灭梁》时作了不少图画批注。并在读到“事之成败在此一举,若其不济,当聚吾像于魏宫而焚之。”这一段时,逐句旁圈,在天头上批注“生子当如李亚子(亚子是李存勖的小名)。”并在1964年12月读五代史时,特意把少年时读过的一首歌颂李克用父子的《三垂岗》诗背写出来,这首诗是:“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岗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在有辽一朝的九位皇后中,既有与杨家将血战的承天皇后萧艳艳,也有建造木塔的仁懿皇后萧挞里。戏剧《狸猫换太子》中的主要角色宋仁宗的皇后郭皇后也是应县人。历代名相安重诲、邢抱朴、邢抱质、高汝砺及清初鲍承先均为应州人。文人学士金代时有曹之谦,明清之际有左光图、鲍珍,均有著作传世。明清两代应州共考中举人66名,进士15名。

责编:刘晓敏 来源: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